• <li id="iqa4a"><dl id="iqa4a"></dl></li>
  • 【改革開放40年】楊朝飛:認識的變化是40年來中國環保領域的最大變化
     
    時間:2018年12月7日
    嘉賓:原環境保護部總工程師 楊朝飛

           中國網: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粗放式的增長方式也給環境和資源帶來了巨大壓力。與此相伴隨的,是中國環保事業的與時俱進和不斷發展,環保隊伍不斷壯大,環保部門的規格越來越高,職能越來越強化。更為重要的是,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這標志著中國環保事業邁入了全新時代。

           作為改革開放的一位親歷者和環保工作者,原環保部總工程師楊朝飛于1978年進入環保領域工作,歷任國家環保局宣教司副司長、自然保護司司長,環保總局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政策法規司司長,環保部總工程師等職務,伴隨著環保事業的發展走過了40年。今天,《中國訪談》欄目“改革開放40周年”系列訪談節目攝制組對他進行了采訪,請他談談從事環保事業的酸甜苦辣及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看法。

    原環境保護部總工程師楊朝飛接受中國網《中國訪談》專訪   董寧/攝影

           楊朝飛:中國訪談,世界對話,歡迎收看訪談節目,我是原環境保護部總工程師楊朝飛。謝謝!

           改革開放初局部地區環境問題突出

           中國網:歡迎楊總做客《中國訪談》,從您的經歷來看,您是在1978年進入環保領域的。1978年,我國改革開放航程剛剛開始。在那個時候,我國的環境狀態是什么樣子,環保工作又面臨哪些挑戰?

           楊朝飛:1978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年份,從我個人來講,開始走上環境保護工作崗位;從國家來講,是改革開放起步。1978年前后的年代,我們國家的環境狀況總體上還是不錯的,但是在局部地區,一些局部的領域,環境問題比較突出,主要是表現在三個方面:一個是城市的環境污染比較重。因為那個時候城市的工業布局比較亂,企業都專門建在城里,為了職工上班近,交通近,有很多便利條件,但是也帶來了很大的環境問題,工廠要排廢氣,要有噪聲,要排廢水,還有很多垃圾要排。所以城市和工業混合在一起,是那個時候的環境的特點。

           由于工業造成的污染,很多城市的空氣污染比較嚴重,也有一些地方水的問題比較突出。那時有這么一個故事,70年代末的時候,本溪大氣污染太嚴重了,媒體就講本溪是“衛星上看不到的城市”。另外,水污染也是我們國家那個時代城市里的主要問題,有的是因為工業污染,有的是因為自然的條件。

           我講的當時的環境,一個是工業污染,一個是城市基礎設施滯后帶來的問題。

           第三,我們國家生態環境的破壞也是非常嚴重的,在70-80年代的時候,我們國家很多農村濫砍濫伐,開荒,開礦,導致水土流失、荒漠化的問題,都是比較普遍的。

           我們國家從環境質量來講,全國還都還是不錯,不像后來污染這么嚴重,但是工業的問題,城市的問題,和生態的問題比較突出。我們講環境問題,是兩大類,一類是貧窮性的環境破壞,包括濫砍濫伐、濫捕濫獵、水土流失,包括粗放的漁業生產,城市缺乏基礎設施帶來的環境問題。再一種屬于富貴的環境破壞,像我們現在電子電器越用越多,最后報廢了,扔到環境里,會帶來嚴重的污染。像現在我們用的塑料制品也很多,塑料袋亂扔之后,一刮風,紅的、綠的、藍的、白的塑料袋掛一樹。你問的那個時候中國的環境問題,還是生活貧窮帶來的問題。

           環保機構規格低 能力建設滯后

           中國網:當時環保工作面臨哪些重大挑戰?

           楊朝飛:當時環保的挑戰是比較多的,缺乏技術,人的思想認識不足,沒有經費,環保監管的機構的能力也不強。那個時候我記得抓一些工業污染,到一些企業,企業廠長跟我們講,我沒錢,我說了不算數,你得跟我的主管部門去談。那個時候我們講環保法規定了,誰污染誰治理。他說我是國有企業,我掙的利稅都交給主管部門了,我用什么錢得跟他打報告,他批了,我才能用。所以那個時候的企業沒有自主權,再加上他的環境意識也不高,也拿這個作為理由,來推擋。所以那個時候的環保工作跟現在不一樣,現在就是什么?監管,你必須達標,你的污染你得治理,你不達標,我要處罰。那時候你不能處罰,都是國有企業,你要罰款了,政府還不一定干。那個時候干環保是非常累的。

           第二就是環保能力建設那個時候非常滯后。環保面臨的最大困難,一是機構的規格太低,當時國家環保局是一個局級單位,你跟人家部級單位、副部級單位溝通,人家并不把你往眼里放。到了地方面臨同樣的困難。所以規格低,編制少,這是一大問題。第二大問題,沒有工作經費,地方的環保部門發不出工資。我記得最清楚的、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我們國家從1978年開始實行排污收費,大家當時覺得排污收費這個政策不錯,它是一個經濟手段,能夠讓企業去治理污染,同時收來的錢,也可以補充給企業,讓它去治理污染。但是很多地方環保部門說我工作經費沒有,我怎么去搞排污收費,我怎么監管它?所以當時國務院頒布了一個《征收排污費暫行辦法》,那里頭規定,排污收費的20%拿來作為當地環保部門工作經費的一個補充。實際上后來好多地方都用到40%、50%甚至60%。為什么用排污費?社會上反映很大:環保部門就用排污費養著你們,你們不愿意治理。當然這個批評有道理,但是當時確實沒辦法,因為環保部門沒經費,有很多人員的工資就是從排污費里列支。現在我們國家不一樣了,我現在到地方,一看所有市縣環保部門的規格都提高了,而且在政府里說話也是很有影響力的部門。另外,環保部門不缺錢了,你治理的錢也好,還是環保部門的經費也好,國家都滿足了。所以那時候的困難也是當時的挑戰,后來的人都體會不到。

           中國網:也可以說現在環保部門執法的手段強硬了,不像以前那么溫和了。您是哪一年調入中央一級環保部門的?

           楊朝飛:我是1984年。我1978年到1984年在天津市,先做站長。環保局宣教處當處長,從1984年回京。當時是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這個部的牌子看著挺大,一個部,其實環保就是一個局。這個局在里邊是內設局,工作很不方便。你想對地方聯系,對部門聯系,還要通過部里批,所以當時的管理很受制約,當時機構規格比較低,協調的職能、職責、職權都受到限制。

           中國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作為國家層級的環境保護機構走過了一個由小變大的道路:1974年10月,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正式成立。1982年5月,組建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部內設環境保護局。1988年7月,成立獨立的國家環境保護局(副部級),作為國務院直屬機構。1998年6月,國家環境保護局升格為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正部級)。2008年7月,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升格為環境保護部,成為國務院組成部門。2018年3月,組建新的生態環境部,不再保留環境保護部。

           環境壓力與百姓呼聲推動環保機構升級

           中國網:我們梳理一下生態環境部的發展歷程會發現,環保機構是逐漸變強的,近40年來,環保機構幾經更名,升格擴大,這說明國家對它越來越重視。您怎么看這種變化以及國家重視它背后的原因。

           楊朝飛:國家對環境保護確實是越來越重視,它的重視背后我要說這么幾點。一個是經濟快速發展,國力很快提升起來,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但是由于前些年我們對環境保護沒有足夠的重視,所以歷史欠帳和新的經濟發展帶來新的環境問題造成的壓力比較大,環境(問題)嚴重這是一個很大的背景。

           環境問題的嚴重帶來的第二個問題就是老百姓的健康受到危害,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制約了整個國家經濟的整個的體發展。中國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國,這是在十多年前都是引為自豪的,現在很多人都在講我們是經濟總量世界第二,在我們成為制造大國的同時,很多污染物排放也是世界大國,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包括二氧化碳,國際上講氣候變暖,中國得節能,中國得減少化石能源的消費,所以國際上對中國的壓力也很大。

           再一個水的方面,我們的COD,總氮總磷,含一些重金屬有毒物的排放,在很多指標上,都是世界第一排放大國。十九大報告提出來,說環境保護是我們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全面小康的一個短板,所以現在的工作就要補短板。我們可以看出來,污染在增加,(再加上)老百姓的呼聲、國際上的影響,所以中央也就下決心,要加強環保工作。

           原環境保護部總工程師楊朝飛接受中國網《中國訪談》專訪   董寧/攝影

           環境問題愈趨復雜 工作難度更大

           中國網:有人說過去環保的工作主要是兩項,治污和罰款,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環境問題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嚴重,您同時有沒有覺得管得越來越寬,工作也越來越難做呢?

           楊朝飛:現在從環保來講,這工作量是越來越大,難度是越來越多。這種難度隨著環境問題不斷地深入。環境的問題在發生變化,比如說過去我們治理空氣污染,企業在煙筒那上一個消煙除塵設施就行了,消煙除塵設施一上,立馬煙塵就減輕了。但現在的問題就更加復雜了,你不僅要治理煙塵,還要治理二氧化硫,還要治理氮氧化物,像VOC的問題也很突出。所以,我們現在環境問題的面更加寬了,需要治理的任務就更多了,不是像那時候就那么一項指標,一個任務就能夠解決了。現在的環保有些方面比過去條件好,像國家的重視,資金越來越多了,環保的投入也越來越多,技術和產業有了發展;另外一方面,面臨的環境問題也是越來越復雜。

           認識的變化是40年來環保領域的最大變化

           中國網:您覺得我國40年來環保發生的最大變化是什么?

           楊朝飛:環保的變化應該講是全面的變化,哪個方面現在都在變,都在進步。我覺得這40年來一個最大的變化,也是一個最重要的變化,就是人們的認識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回顧40多年的歷史,有三種認識在轉變,對我們加強環保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就是,在70年代的時候,環保剛剛起步的時候,我們國家就認為環保污染是資本主義的事,社會主義沒有污染。我們把污染問題和社會治理連起來了,但是后來我們逐步認識到污染問題它不是一個制度的問題,資本主義會出現環境污染,社會主義也會出現環境污染。環境問題是和生產力密切相關的,你只要經濟發展,就會帶來環境問題。如果你解決的措施再沒跟上去,那這個污染問題就會越來越重。一直到90年代初的時候,我們還有一些人在講中國不會走嚴重污染的道路,其實他們的認識是錯的,這個思想在很長時間內對我們國家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

           第二種思想就是“有水快流式”的脫貧。我們國家在80年代的時候,大力發展鄉鎮企業,鄉鎮企業的發展,總體上應該充分肯定,由于鄉鎮企業的發展,解決了大量的就業,使很多農民脫貧,在這個方面發揮一定的作用。但是你如果是盲目的,只要是能賺錢,我什么都能干,環境保護我不管,也帶來很多污染問題。這種思想在咱們國家基層比較普遍。我窮,就趕快致富,致富就不擇手段,污染一點算什么,等以后再說吧,最后結果不僅環境,自己的家園毀掉了,連自己的健康都毀掉了,所以這是第二種認識。

           第三種認識,特別在一些企業里,甚至在政府里,也比較流行的一種觀點,就是先污染后治理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中國現階段還沒有到治理污染的時候,你們環保部門不要再想治理污染的事,咱們經濟為中心,經濟發展是第一位的,所以他就把環保完全邊緣化了。

           這些思想導致我們國家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比較長的時間里,對治理污染這個問題并不重視,所以現在我們到哪兒一看,我們歷史欠帳很多。講先污染后治理,實際上在很多地區就變成了只污染不治理。

           現在看,這些思想都得到了糾正,所以我講這40年來,中國最大的變化是什么?中國人現在的觀念,對環境保護、對家園的保護、藍天碧水青山的愛護,比過去的理解更加深刻。

           中國網:40年來中國的一切進步和發展都體現在一個“改”字,而環境觀念、生態思想的變化也離不開環境領域的法制建設。其中,最重要的一部綜合法《環境保護法》,從1979年試行到1989年正式修訂為《環境保護法》,再到2014年再次修訂,新《環保法》被譽為“史上最嚴厲的環境保護法”。《環保法》修改之后,《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環境影響評價法》等一系列環保法都得到了修改。隨著這些環境法律法規的修改,我國的環境法制建設就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環保法制建設效果顯著

           中國網:您覺得環境方面法律法規的建設效果怎么樣?

           楊朝飛:環保法治效果,這些年來效果還是比較好。一個是公開違法的行為比過去少,當然違法行為也還有,而且我認為可能在今后一個比較長的時間都會有,但是像過去明目張膽的那種行為會少。另外,環境違法案件總數,現在也比過去減少了。

    原環境保護部總工程師楊朝飛接受中國網《中國訪談》專訪   董寧/攝影

           制度建設保證了生態文明建設落于實處

           中國網:這些年我們不僅在污染防治上下工夫,而且更加重視生態建設,您怎么理解生態文明建設以及綠色發展?

           楊朝飛:黨的十八大提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五位一體”的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黨的十八大報告還有一句話非常重要,把生態文明融入到其他四大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也就是說生態文明融入到經濟建設,于是就產生了生態經濟。把生態文明融入到社會建設,于是就出現了生態社會。另外,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文化建設,于是就出現了生態文化,生態文化就強調人們在你的世界觀、價值觀中,要重視對環境的保護,這個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前面都講了。

           現在對生態文明,中央提得很高,但是同時提出來要加強生態文明治理建設。最近幾年,國家建了這么幾個制度,一個是關于《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管理辦法(試行)》,這是以中央和國務院名義來下發的。在這個文件中間,它規定地方各級黨政領導、國務院有關部門、事業單位和一些國有企業,只要在你責任范圍內,你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決定,或者是包庇一些污染項目,那要追責。所以中央提出來一個很重要的措施,就是黨政統責,一崗雙責,終身追責。這幾個提出來,對各級領導,特別是主要領導,這是一個重要的導向。

           第二個治理,就是中央提出來要建立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在這個文件規定,要把環境質量作為地方黨政領導離任審計的重要內容,這個審計不是由環保部門審議,是由審計部門審計。這個也是對領導干部很大的壓力。

           第三個,2015年,咱們國家頒布了環境損害賠償制度。這個賠償制度就說我們現在環境污染的欠帳很多,污染很多,誰污染了,環保部門出動刨根,誰造成的污染,要追他的責任,讓他去修復環境。你僅僅罰款,判刑,最后你環境污染的費用由誰來出?由社會買單,由納稅人去買單,這是不公平的。所以咱們國家又建立了一個新的制度叫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這個制度是2015年發的文件,2016年、2017年在七個省市開展試點,今年全國開展試點,到2020年全國要普遍實行。所以這個制度也是很重要的制度。

           最后一項制度是環境保護督察制度。從2016年和2017年,中央組成了很多督查組,對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黨政領導和環保部門進行督查,發現了問題,就處理問題。數據統計,這兩年的督查,一共收到群眾舉報大概13萬件,立案偵查是3萬件,追究刑事責任的大約1500件,約談了18000多各級黨政干部,最后問責處分的大約是18000多件。所以這個力量應該講還是非常強的。

           現在我們國家由于技術不斷地發展,經費的增長,中央的這些生態文明的制度也在加強,環境質量應該講還是有了明顯的改善,像北京在2012年、2013年、2014年,那三年北京的空氣污染非常嚴重。在這幾年,從新媒體上來看,老百姓態度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群眾也肯定環保確實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我們監測數據顯示,全國338個地級以上的城市,可吸入的顆粒物,能夠進到肺里的顆粒物叫PM10,它的空氣中的濃度下降22%,所以接近1/4了,所以這個下降幅度比較大。現在的藍天比過去確實多了,重污染的天氣比過去少了。

           當然另一方面,治理污染也不能一蹴而就,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中國網:環境保護并不是一個人或者一個企業的事,需要我們所有人共同努力。我們也希望所有人一起努力打造一個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同時感謝今天楊總工今天作客我們演播室,謝謝,感謝您!

          (本期人員——責編/文字:韓琳;主持:段冰,攝像:常智博;攝影:董寧;主編:鄭海濱)

    < 閱讀全文 >
    < 收起 >
    來源:中國網
    (本期人員——責編/文字:韓琳;主持:段冰,攝像:常智博;攝影:董寧;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