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iqa4a"><dl id="iqa4a"></dl></li>
  • 呂本富:數字化是構建雙循環發展格局的必由之路
     
    時間:2021年3月2日

    嘉賓:中國科學院大學經管學院教授;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副會長 呂本富

    中國網:各位網友大家好,中國訪談,世界對話,歡迎您的收看。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中,為應對這種新的形勢,黨中央在2020年提出“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指導方針。如何理解“雙循環”理念,如何構建這一新格局?本期節目,我們就此專訪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呂本富。

    中國科學院大學經管學院教授、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副會長呂本富。(倫曉璇 攝)

    中國網:呂教授您好,歡迎您做客中國網《中國訪談》。

    呂本富:主持人好,中國網網友大家好!

    中國網:據聯合國的調查統計,中國是全球唯一一個擁有完整工業體系的國家,也就是唯一一個擁有全產業鏈的國家,那黨中央為什么還要提出構建雙循環格局的方針呢?

    呂本富:現在提雙循環,很多人都說為什么?中國已經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了,為什么這個時點提出來?我覺得可以仔細分析一下。從我們的體量來說, 2020年中國GDP已經差不多有100萬億人民幣了,占美國的(GDP)應該到70%,差不多我們是美國GDP的70%吧,而且我們這個體量就像你說的又是工業門類最全的體系。這個時候提雙循環,我相信有著三個方面的目的。

    第一,體量那么大的情況下,如果完全是內循環或者完全是外循環,可能這個體系不能容納下。比如說我們還是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出口導向型現在面臨著國際貿易那么大的壓力,你又不可能完全以出口為導向。換句話說,我們的進出口的差額就不可能太大,就不可能完全依賴外邊。

    那與此同時呢,還有一個最大的問題:我們知道招商引資在中國是一個很熟悉的話語,其實在國際上也有,比如說我們的貿易,我們的經常性項目,賺了很多美元。但是這個美元呢,我們又投資在國際市場了??墒牵聦嵣显谥袊耐顿Y,你注意一下效益,收益是最高的——因為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嘛。所以你完全以外循環為主導,作為最重要的發動機,那你賺的這些美元,你又存到國外市場上,這邊招商引資的資本又很高,這個剪刀差很大呀。所以呢,要讓這樣的外資發揮主要作用,也要以國內市場為主。

    還有第三個,我們的技術貿易體系,現在大家都知道芯片等等這些問題完全依賴國際市場(的話),可能這個供應鏈會中斷,有一個斷供的問題。那斷供的問題怎么解決?我們當然要依托國內的市場,來把這個體系的短板給補齊。

    所以,不管是從時間點、從我們的體量、從我們的核心技術,以及從我們的外匯角度來說,現在提雙循環,而且是內循環作為主要的發展動力,外循環——當然不是說內循環為主,外循環為輔,沒有這種說法,但內循環作為我們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以外循環、國際市場的循環作為一個助力,但是并不是說不要國際市場了,可能這里邊的順序會有些變化,大概是這么一個意思。

    中國網:其實一直以來,國內國際這兩個市場也是相互平行進行著,只是現在又新提出一個概念來……

    呂本富:這個概念不僅僅是形式上的,可能我們的策略布局、我們的產業政策,還有一系列的治理方式,都會發生變化。舉個例子來說,以核心技術為例,什么叫補短板,就是把核心技術的短板給補上。大家現在都關注著芯片這個產業,芯片這個產業(的短板)在產業的上游,在光刻機,在很多很多的領域,你如果沒有把短板給補上,那就容易受別人制約。現在打破這種制約,我不能說,說跟你分道揚鑣,而是你有我也有,他就不會抬價。比如說我做科技攻關,只要把這個項目攻關下來了,價格馬上就降下來。換句話說,你如果沒有,價格就很高。所以從這種體系上來說,我們一定以內循環作為我們發展的動力,外循環作為我們輔助的動力。我覺得黨中央這個決策在這個時點上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過去為什么沒有這么提?過去我們加入WTO,我們做外向型經濟,確實對中國經濟的發展起到一個和那個時代完全吻合、非常助力的作用。那現在我們內部的體系也比較強大了,因為我們剛才說,GDP100億了——是100萬億,不是100億,是100萬億,這個時候內部的動力也很強大。這個內部的動力很強大的時候,當然我們要把內部的動力化作一個——中國經濟增長就像火箭一樣——二級發動機。所以呢,過去做出口拉動,出口型,就是出口作為外部拉動,有一段是我們一個很主要的動力。大約在2007年,到現在差不多10年了,我們內部的經濟體也很全了,我們內部作為主要的動力,我覺得這個是個轉折吧,不僅是概念上的,可能是最重要的形勢判斷,還有最重要的時機判斷。

    中國網:從另一方面看,我們也可以說通過產業的拉動,可以帶動我國的科技創新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呂本富:對,首先是市場,然后是產業,然后才是科技創新,它的這個層次是遞推的。現在中國市場本身的成長很快,咱們就說一些例子吧,比如說奢侈品市場,現在中國是全球增長最快的。我們的消費,有人說如果中國人不吃車厘子了,智利的(車厘子)基本上就賣不出去,就是這樣的市場拉動。

    你還要注意一個,2020年,我們就非常欣喜地看到一個現象,你比如說我們的人均GDP已經超過俄羅斯了,而且人均——2020年人均GDP也超過了馬來西亞。就是說中國,不僅體量大,而且人均也上來了。人均GDP上來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我們的消費拉動等國內市場的建設要上一個臺階。所以我們現在講內循環,內循環作為主要的動力,我們是有底氣的,不是說好像沒有底氣。過去什么“三來一補,兩頭在外,都是說依托國際市場做循環,現在我們依托國內的市場做循環,有非常大的底氣。

    由于市場作為我們的底層拉動力,同時我們的產業結構也比較全,就是你剛才說的產業體系,我們是高中低檔都有,也有價格最便宜的,也有中等的。但是在高層,高質量的,我們還有點欠缺,現在才要提高中國經濟發展的質量。如果能變得高中低檔都有,而且結構上也比較合理的話說,那中國經濟增長的動能又會爆發一輪,所以這個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中國網:這也是我們未來內循環發展的一個方向?

    呂本富:一個方向,對。

    中國網:我們現在提出要構建內外雙循環的經濟格局,也說明我們在外循環上出現了問題,在內循環上也有堵點。在您看來,我國內循環上的堵點主要存在于哪里?

    呂本富:內循環剛才我們已經說了,內循環的核心還是市場——是個底座,市場需求拉動,我們要做供給側的改革,國內的供給要和需求相匹配。然后呢,在產業結構上,還要做一些改變,就是要有核心技術。那我們的堵點,其實也從這三個方面去找。

    首先我們的市場,市場這個體系建設是不是完善了?現在也不好說。其實中國80年代,那個時候還是計劃經濟尾巴的時候,市場是不連貫的。我就記得,有一種中藥叫甘草,要出新疆的時候,就有一個關卡。現在,我們現在就沒有一些有形的關卡,全國市場就一盤棋了,一體化了。80年代不是這樣的,在80年代,好多流通跨省都有一個關卡。

    還有一些無形的市場發育的障礙,現在還有。

    還有地方保護主義,而且每個地方發展也不平衡。為什么說中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呢?舉個例子來說,東北的經濟不太行,這當然是一個很明顯的事情,那東北在某種意義上,它的市場體制建設、市場化的程度就不夠完善。為什么大家投資都要選一個地方呢?

    中國網:選營商環境好的。

    呂本富:對呀,為什么是營商環境?現在營商環境這個詞是很重要的,營商環境本身就是市場化的深度嘛,所以中國在市場化的深度方面、建立全國統一市場方面,還是有工作可以做的,還是有很多工作可以做嘛。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呢,在產業結構方面,我們發現也有些問題,也有些堵點。比如說我們的物流成本就很高,比如說中國的物流,如果你是用高速公路,還是用鐵路,成本差別很大。那現在如果我們把物流,以鐵路為主的物流……經濟學家估計整個成本可以降5%到6%,你明白這意思嗎?比如我這個貨從這里拉到這里,你想降5個點到6個點,這是個多大的利潤來源!所以物流體系也是有很大問題的,它某種意義上也是內循環的堵點。

    中國科學院大學經管學院教授呂本富接受《中國訪談》主持人專訪。(倫曉璇 攝)

    當然到生產領域,我們說第一個是市場,第二個是生產,生產領域也有問題。中國過去的經濟發展,你必須得承認房地產是一股獨大,很多地方是土地財政。那現在呢,我們又要以制造業為主,現在不是各個地方都要做實體經濟嘛,實體經濟當然是制造業為主,服務業也是實體經濟,那你現在房地產這種土地財政一股獨大或者一家獨大,怎么讓它比較均衡呢?比如說很多地方怎么從土地財政中掙脫出來,變成以創新為核心?這也是建設國內循環的一個重點。

    當然,第三個層面是核心技術。我們現在的核心技術(短板),最明顯的,在芯片行業很明顯。那除了芯片行業,其實也還有一些,比如《科技日報》梳理了,梳理了一個叫“卡脖子技術”,大約36項卡脖子技術?,F在這些卡脖子技術就不能讓別人卡,我們通過內循環,通過市場的發育、產業的發育,就需要把這些問題補短板,解決這個問題??傊?,你看,從市場、產業結構,還有到核心、核心技術方面,某種意義上來說,都有些短板。有的是堵點,有的肯定是短板。堵點我們可以清除;那短板,補起短板來,還是有點費勁的。你就得靜下心來。所以為什么我們“十四五”到2035年要做一個長期的規劃,那就是要解決這些短板問題。如果中國經濟發展的短板,特別是產業的短板,我們都解決了,那不就更上一層樓了嗎?更上一個臺階了嗎?

    中國網:那就是質的飛躍。

    呂本富:對,質的飛躍,高質量發展!中國經濟體系,它不僅規模大,我們經常說我們不僅僅是大國,而且是強國,而且產業的強也能提起來了,所以從大到強是一個過程。

    中國網:您剛才梳理了目前我國內循環上的一些短板和堵點,那怎么樣構建內循環的產業鏈,有哪些路徑,特別是如何發揮數字經濟的作用呢?

    呂本富:那當然,現在,未來的5年甚至到2035年中長期規劃,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是發展的路徑在哪里?發展路徑第一個肯定要做供給側改革。所謂供給側改革,我們怎么把產業結構弄得以實體經濟為核心?同時呢,又把我們的各種各樣的服務業——服務業也是實體經濟——把它做得比較能夠升級,升到高端。這里邊當然要談到數字經濟的問題,所謂的產業要升級,不外乎兩點,一點是你出的產品質量比較高級。產品質量——就是過去我們買一雙鞋子,過去低端的,現在可以做一些高端的,一個是產品質量的提升。第二個是運營效率的提升。我舉個例子,剛才說的物流體系,它有個5%到6%的成本;那我還可以再舉個例子,比如在北京,我們吃的蔬菜好多是從山東的壽光運過來的。壽光蔬菜基地,我們現在發現,你看壽光那地方有個批發,叫生產端的批發,通過物流到北京來,到新發地,再到小區的菜店,再到老百姓那兒,大概五到六個環節。據說蔬菜從它的原始出發點到老百姓家里的時候,至少30%的蔬菜是要爛掉的。

    中國網:這么多?

    呂本富:對呀,你要把葉子剝掉嘛,要是物流的效率提升了,比如說從產地到老百姓家里去……

    中國網:減少中間環節。

    呂本富:那你可以想,這個菜不浪費了,這就叫效率。那么這些高質量產品,產品的高質量,還有運營效率的提升,靠什么?恐怕數字經濟是一個必然的選擇。

    數字經濟它有個特點,它有什么特點?江蘇、浙江有一個說法:讓信息跑,人不跑,信息在流動?,F在的數字經濟,它就是讓信息先流動,信息精準披露過以后才有物流,這樣一來,不就省得物流倒來倒去,沒有效率?就是一動物流是有成本的,而信息流動的成本是最小的。我給你發個短信,或者你給我來個信息,就是信息的流動,是一個成本最小的環節。所以,如果在經濟運行的體系過程中,我們讓信息越來越對稱,越來越精準,那整個國家從宏觀來看,它運營的效率就很高,這不就是高質量發展嗎?

    與此同時,我再根據消費者的反饋,我來給你定制化產品,那你產品的質量不就提升了嗎?所以數字技術或者數字經濟,它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產品質量的提升。我完全私人定制,私人定制的產品應該是最符合你的需求。那第二個呢,整個運行體系的效率提升。那這兩點,我們說,當然都離不開數字經濟。有了數字經濟,它最重要的是什么?我們現在有兩個名詞,一個叫數字產業化,就類似這樣的,現在阿里啊、京東啊、拼多多啊,包括無人駕駛汽車等等,這都叫數字的產業化,從消費互聯網——消費互聯網咱們國家是全世界領先的,因為我們的電商體系應該是全球(最高的),網絡零售應該是全球最高的了。

    第二,現在還叫產業的數字化,剛才說要把經濟運營的體系提升,就是傳統產業要做數字化轉型。這個方面我們是落后的,不同的統計口徑不一樣,我們在這個方面比先進國家特別是美國,大概要落后20到30個百分點。所以在產業數字化領域或者說傳統產業轉型里,我們還有很多文章可以做。

    補短板,或者是提升質量,叫產業的數字化,或者叫傳統產業轉型,數字化轉型,這是我們最重要的著力點。

    當然這個工作也不好做,它有一系列的問題。因為中國的企業有的比較小,又面臨著強烈的市場競爭。

    中國網:數字化轉型也需要一個成本?

    呂本富:有一個成本,除了成本還有人才,還有意識,還有包括地方政府的各種各樣的支持政策。怎么來做這些東西?它不像消費互聯網那么容易?,F在中國發展消費互聯網經驗特別多,但是產業互聯網就復雜一些了。我們說產業互聯網本身也是產業的數字化。當然現在不同地方都在探索,也有一些成功的經驗,而且產業數字化以后,還要有第二個升級版,還要有智能化,我怎么把人工智能的技術用在各種各樣的產業?某種意義上,中國產業數字化沒完成,馬上又面臨著智能化的挑戰,所以在這方面,還是有很多可以做的文章、很多可以發展的空間。

    中國網:可以說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是需要數字化、智能化的,另外一方面,數字化、智能化也為傳統產業帶來一場新的變革、新的革命。

    呂本富:那當然了,傳統的產業,首先是行業本身的技術要提升,這我們沒有問題,比如說你的原材料,你的各種各樣的東西,要提升。那么第二個要提升的,就是它的數字化的含量,先是數字化的含量能夠把效率提升,效率提升最高的階段就是到智能化了。我老舉這樣的一個例子:比如說我們以后每個人家里有臺智能冰箱,智能化的冰箱。它能夠根據你開冰箱的次數,判斷你們家喝多少牛奶,沒有問題,總知道你拿多少牛奶,牛奶的價是智能化的,它可以自動幫你訂牛奶了,不需要家庭主婦管。

    中國網:這很省心。

    呂本富:對,很省心。因為它大體上知道你的消費的頻次,又根據現在網上牛奶是不是促銷,它給你算一個最合適的價格,自動幫你發訂單。換句話說,這是什么意思呢?這就是決策是由人和機器共同做出來的,你讓不讓它給你購買牛奶,它就給你做了。

    這種智能化。我剛才說的還是在生活上,在企業里邊有很多這樣的東西。在企業,我們還研究過一個例子,在四川有個叫大渡河發電公司(注:四川大渡河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就是發電的。大渡河發電公司,據說四川每4度電有大渡河發電公司發的1度電。這家企業它就是智能化很強的企業。我們知道四川汶川地震,四川的很多山體是比較松的,一下雨可能就滑坡,一有滑坡的話,那不就是把水庫給塞住了。注意,如果這個滑坡,一個山頭,假如說每天移動四五厘米,假如多少厘米,人眼是看不見的,你想是不是?但山體移動幾厘米就意味著滑坡開始。這家公司的人工智能技術就可以識別山體的滑坡。這是人眼看不到的。這是智能化最大的優勢,它識別了山體的滑坡,就給你預警,預警你不就提前了嗎?提前處理的話,省得有堰塞湖了。

    中國網:減少風險。

    呂本富:減少很多風險,這就是智能化最重要的好處,它可以幫我們在生產過程中,根據大數據判斷,來做一些智能化的決策。那如果我們國家的經濟都到這個水平,那不就是世界最先進的了?你可以想象嘛,各個行業如果都到智能化水平,我們的工業體系又是最全的,智能化程度又很高,那肯定是世界上最先進的。

    中國網:所以說數字化、智能化是我們未來一個絕對的方向了?

    呂本富:就是工業化的升級版。沒有其他的道路,就是數字化,然后才是智能化。

    中國網:下一個問題,國際形勢變化也給我國的經濟外循環帶來了阻礙,發達國家對我國實行封鎖,如芯片、軟件行業等等,卡脖子的問題也是經常出現,我們要如何克服這些困難,您有哪些建議?

    呂本富:首先,對外部環境的判斷,現在確實是我們研究的焦點,我也參加過一些智庫,但我們基本的判斷是,在民生領域,這些一般性的商品,它想中斷是不太可能的。你比如說2020年,就去年,美國也制裁我們,倒騰很多事。但是你就發現,中國的一般性商品的貿易反而增長了,你看我們現在的中歐班列,就是我們的貨發到歐洲,在疫情期間反而增加了,而不是降低。這就說明中國的制造能力還是在全球有競爭力的。

    市場是趨利避害的,趨利的,所以我覺得在這些方面,它想斷供是不太可能的。那么在高科技方面,它是不是也一定要斷供?我們也要分析這個問題。它要斷供的情況,它是不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舉個例子來說,美國一些科技型公司,差不多在中國市場的收入會占它的15%到20%左右,那就意味著如果它不要中國市場,那么它的利潤就減少了15%到20%。這個15%到20%,正好是覆蓋它的創新成本的。明白我這意思嗎?我一個iPhone手機,如果不要中國市場,就意味著它的創新成本的分擔就少了10%到20%。所以從國際的角度看,即使是創新性的產業,它也需要中國市場。但是海外這些,它可能有政治的目的,為了打壓中國,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它也這么干。所以我們要把這個事情分析清楚了,有哪些可以用市場手段制約它。明白這意思嗎?哪些我們也可以做技術攻關的,所以關于卡脖子的核心技術,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第一個,我們依然要走國際化的路線;第二個,哪些我們的精準點要打到,就是你想卡我,你卡不住,你想卡我,你損失的比我還多。所以這些不同的策略,需要這些智庫專家仔細研究。這樣一來,我手上有三種牌,你打哪一張,我給你打哪一張,我們就不怕他了。不是一味地跟他斷,但也不是一味地跟他和,而是精準施策。

    中國網:今年“兩會”要討論“十四五”規劃以及2035年遠景目標……

    呂本富:當然有很大期待,對咱們“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我剛才就說了,現在我們是美國GDP的70%,我們希望到2035年,我是不是要超過它?我們是不是不是它的70%,我的GDP總量都跟它等量齊觀了?所以“十四五”是個非常關鍵的環節?,F在我的判斷,我們國家已經跨過了中等收入陷阱了。現代化的過程中有個詞叫中等收入陷阱,我們的人均GDP現在到1萬多美元了,那未來比如在“十四五”結束或者到2035年,我們可不可以到1.7萬?就是到發達國家的門檻。如果屬于這個階段,當前就像渡河渡到一半,是最關鍵的時候。所以對“十四五”還有2035年有非常大的期待,就是希望我們不僅跨過中等收入陷阱,而且要邁入發達國家的門檻。你想,咱們十幾億人都邁入發達國家的門檻了,這是世界歷史上沒有的。所以這是非常宏大、非常宏偉,而且非常激動人心的這樣一個目標的設計。

    中國網:我們也非常期待這個目標早日實現。

    呂本富:對。

    中國網:感謝呂教授為我們帶來如此精彩的解讀,再次感謝您做客《中國訪談》。

    (本期人員——編導/文字:韓琳;主持人:佟靜;后期:王一辰;攝影:倫曉璇;主編:鄭海濱)

    < 閱讀全文 >
    < 收起 >
    來源:中國網
    本期人員——編導/文字:韓琳;主持人:佟靜;后期:王一辰;攝影:倫曉璇;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