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iqa4a"><dl id="iqa4a"></dl></li>
  • 如何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三農問題專家劃重點
     
    時間:2021年3月3日

    嘉賓: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教授 朱啟臻

    中國網:各位網友大家好,這里是中國網《中國訪談》2021年全國兩會特別報道。《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要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鄉村振興的總目標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在“十四五”開局之年和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關口,為何將鄉村振興提到“三農”工作的重要位置?如何做好鄉村振興與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有效銜接?本期節目,特別邀請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教授朱啟臻為您解讀。


    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教授朱啟臻就鄉村振興有關話題接受中國網專訪。


     中國網:朱教授,您好!歡迎您做客中國網《中國訪談》節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的。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脫貧攻堅之后,鄉村振興是歷史性重大轉折,要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進鄉村振興。 在“十四五”開局,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歷史關口,將鄉村振興提到了“三農”工作的重要位置,您認為有何深意?

    朱啟臻:鄉村振興它的重要意義,中央已經在多次的文件上面強調過。我們要奔小康,一個都不能少,我們不可能在一個有發達的城市和落后的鄉村的國度里面實現小康社會。所以無論是從公平的角度,還是從我們不忘初心的這個角度,鄉村都應該和城市一樣的與時俱進,享受我們發展的成果。

    一方面,我們從和諧社會構建的這個角度,我們說鄉村也必須要來補短板,和城市得到同步的發展。其實除了這些以外,我們說鄉村振興還有更深遠,更重要的或者更深層次的這樣的一些含義,比如說我們為了農業的現代化,我們必須有一個非常現代化的鄉村。現在我們把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放在一起來提。因為沒有農村的現代化,農業的現代化也就沒有后勁。最典型的,農村不現代化就留不住年輕人,沒有年輕人就沒有人從事農業。

     所以我們看,鄉村的衰敗和土地的荒蕪往往是連在一起的,因為鄉村沒有人了,土地也都荒蕪了。對于我們農業的安全,就依賴于我們鄉村的振興。

    另外一個方面,鄉村還是我們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我們經常說,鄉村是文化的寶庫,我們傳統文化很多的內容,都在鄉村。像農業文化、傳統的鄉村文化、手工藝文化、民間文學文藝等等都是在鄉村這個載體里面保存著。如果我們把鄉村破壞了,或者鄉村衰敗了,我們的文化載體也就沒有了。

    所以我們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我們從公平的角度,和諧社會的構建,還是從農業的現代化,還有我們傳承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的角度,都必須把鄉村建設好。

    中國網:我們說到了鄉村振興,其實它包含了五個方面全面的振興。您認為這五個方面,它們之間有什么樣的內在聯系?

    朱啟臻:總書記提出來要實現“五個振興”,就有產業振興、人才振興、生態振興、文化振興和組織振興。為了實現十九大提出的總目標,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書記提出來“五大振興”。其實我們說“五大振興”也好,“總目標”也好,它們之間并沒有截然分開的,往往都是滲透在一起的。我們同樣講“五大振興”關系的時候也是這樣。比如說產業和人才的關系,沒有產業就吸引不了人才,沒有人才,產業也發展不起來。誰先誰后,我們都很難把它分開。所以這“五大振興”里面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是融合在一起的。

    它們是什么關系?首先是融合的關系,然后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這樣一個關系。所以我們只有選擇了一個好的產業,才能吸引高素質的人才。高素質的人才來了以后,我們才有可能實現治理、生態的這種建設、文化的振興等等,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基礎。

    比如說,我們講產業振興和文化振興的關系,也是這樣。生態也是那樣,生態振興,它跟文化關系也很密切。我們有生態文化,我們的生態信仰,它和產業的振興也是這樣的。很多的生態要素就是產業振興的要素,總書記講的“綠色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所以我們把綠色青山建設好了,我們的經濟就帶來了更好的發展。

    組織振興,最后講的這個組織振興是實現任何一個目標的重要的組織保障。

    所以我們說“五大振興”相互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它也融合在一起,相互的促進和影響。

    未來的鄉村振興我們要處理好這“五大振興”關系的時候,我們可以從任何一個角度來切入。如果一定要是先產業興旺嗎?不是。我們可以從任何一個角度來切入,但是你不要忘了你這個角度和其它它那四個方面的關系。比如有的地方就發展產業,通過產業的帶動,人才有了,生態好了,文化也振興了,組織建設也搞好了,也可以。有的是從人才(發展),我引進人才,我有了人才我就有了一切。有的從文化入手,比如有的從家風、家訓開始,有的從德孝文化開始改變人的精神面貌,促進經濟的發展、生態的發展、文化的發展。你可以選擇一個切入的點,一個入口,但是你不要忘了,它是一個整體。所以我們并不是講同時起步走。不是這樣。

    中國網:反而是您說的因地制宜。

    朱啟臻:對,一定是根據你當地的情況,其實我們就選擇一個入口,把這幾個方面同時來推進。

    中國網:近些年,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迅速,成果顯著。特別是我國解決了絕對貧困的問題,大幅度提升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從您的調研來看,我國的農村面貌發生了哪些變化?呈現出哪些新特點?

    朱啟臻:我們講特點的時候就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我們從積極的方面來看,經過這些年的建設,我們的基礎設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比如說村村通工程,我們不僅通了公路,還通了網絡、水電。用電沒問題了,飲水安全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基礎設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現在你去再偏僻的鄉村,你拿手機,網絡都非常暢通。這是一個特點。這為我們鄉村振興可以說提供了很好的基礎條件。

     另外一個很積極的方面,我們很多地方找到了老百姓增收的一個途徑。我們說產業的那種發展使老百姓增收有了很好的一個保障。

    但是也看到另外一個方面的特點,比如說鄉村的老齡化問題,有的鄉村可能平均農業勞動力的年齡都在50多歲,甚至60歲,老齡化非常嚴重。這也是我們現在鄉村振興面臨的一些問題。所以我們要解決這些問題才可以。

    另外一個我們也看到在一些地區,鄉村衰敗的這種速度還是在繼續的。跟老齡化這個現象相一致,有的地方空殼村出現了,有的房屋沒人住了,院子里面長滿了草,房倒屋塌。農村人口過疏化的現象也正在出現。

    我也看到過很多的這種典型,鄉村振興的這種典型。比如我在浙江就看到一個村子,這個村子在10年以前還是一個低收入村,人均(年收入)收入只有4000多塊錢。現在早就超過4萬塊錢了。它靠什么呢?它怎么發展起來的?首先它就靠人才,人才的這種帶動。一個書記,在外邊經商的又有鄉土情懷的,愿意為家鄉做貢獻。回來以后當了村干部,它怎么樣吸引人才回來呢?它弘揚鄉賢文化。過去我們叫鄉村制度,現在叫鄉賢。村子里面走出去的人,官員、知識分子、商人、企業家,你現在愿意回來給村子做貢獻,我就給你條件。 這些人都是有鄉土情懷,希望自己家鄉好。結果使一個衰敗的鄉村很快就發展成為一個,從生產產業到文化、生態等方方面面都好的一個鄉村。

     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教授朱啟臻就鄉村振興有關話題接受中國網專訪。


    中國網:脫貧攻堅已經取得了決定性勝利,為世界解決貧困問題作出了中國貢獻。但是,我們也看到,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任務也很艱巨。如何做好鄉村振興與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有效銜接,特別是脫貧地區的鄉村振興工作?

    朱啟臻:我們國家已經很好地或者勝利地完成了脫貧攻堅這樣一個偉大任務,宣布同步進入小康。但是我們說很多的地區或者是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成果的鞏固還是需要很多艱苦的工作。因為它它面臨著很大的一個風險,就是返貧的風險。因為它它很脆弱,產業很脆弱,人才保障、組織保障也都存在著它的脆弱性。

    但是我們看到經過幾年的脫貧攻堅,我們形成了很多的優勢,比如說我們形成了產業優勢,我們給這個地方找到了一個發展產業的一條路子,或者幫助它它發現了一個產業。過去沒有產業,或者產業不行,現在我們在這個特色產業、融合產業等等方面,我們外來的人幫助它它找到了適合這個地方發展的產業。這樣依托于這個產業就可以穩定的脫貧。

    在人才的這方面,外來的支援,我們對口的支援、幫扶等等也給它它提供了智力的資源。未來它的工作就是怎么樣培養本土的人才,這就是鄉村振興以后要做的。

    另外一個,我們這次也提出來,要扶上馬送你一程。這個針對貧困地區的已經脫貧的這樣的一些地區、村莊,我們還繼續保持著支持力度的不變,支持政策的不變,要再保持五年。這五年就是一個過渡期。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已經有了很好的一個基礎。這個優勢已經形成,我們以后的任務就是怎么樣把這些人才優勢、資源的優勢轉變成穩定的推進鄉村振興這樣一個工作中來。比如說組織優勢、對口支援的這樣一些優勢。我們繼續來保持它,為鄉村振興提供服務。

    中國網: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了“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的遠景目標的建議中,首次提出了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把鄉鎮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鄉村建設行動的重點內容是什么?我們又該如何理解“把鄉鎮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這樣的一個表述?

    朱啟臻:鄉村建設行動可以從廣義地理解,也可以從狹義地來理解。廣義的理解,鄉村振興所有的方面都屬于鄉村建設行動的重要內容。比如說產業要興旺,我們如何發展產業,那是需要行動來促進。比如說鄉村文化的這種建設,我們也需要方方面面的,動員全社會的這種力量來行動,通過這種建設行動來使我們的文化進行復興。

    我們從狹義的角度來講,實際上它重點應該定位在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譬如說水電路的建設、教育、醫療、環境衛生。我們現在講的垃圾分類、廁所革命,改善鄉村環境,我們要通過鄉村建設行動來實現。

    中央講到要把鄉鎮建成鄉村服務的區域中心,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我們鄉村要想實現振興,不能每個鄉村都是小而全的,比如說醫療,我不可能每個鄉村去建個醫院。但我也不可能都到大城市看病,不方便。你把鄉鎮建成服務鄉村的一個綜合的中心,帶動我們周邊的鄉村同步地來進行發展。這樣的話,我們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內容就很多了,包括生產的服務,包括生活的服務,養老、醫療等等。所以將來從生產、生活、文化方方面面,都把它建齊全了,鄉村也就會得到很好的發展。

    中國網:這個區域的面積有多大呢?

    朱啟臻:這個就是因地制宜了。我們現在這個鄉鎮的這種面積,各個地方都不太一樣,在山區扶持的面積就比較大。

    中國網:比如一個區域能服務幾個鄉村?

    朱啟臻:一般在十幾個,甚至二十幾個,小的鄉鎮可能十幾個,多的可能有二十幾個鄉村。根據它的服務能力、地理的環境條件來設置服務中心所服務的范圍。

    中國網:近看“十四五”時期,遠看2035年遠景目標,您認為深入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點是什么?比如,從哪些重點領域推進,如何推進等。

    朱啟臻:鄉村振興的重點領域,我們說不同的地區,不同的鄉村,有不同的需求,情況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不能搞“一刀切”,一定是具體情況來具體分析,來因村制宜,因村施策。

    就全國總體來講,我們認為鄉村建設、鄉村振興在兩個方面就總體而言還是短板的。第一,是我們產業的發展很不平衡。我們說一定要找到一個能讓鄉村的老百姓穩定增收的這樣一個產業的依托,鄉村才能夠可持續發展。另外一個方面,我們鄉村環境的變化,也是發展不平衡,很多地方,很多方面都需要進一步提升。鄉村環境治理好了,就可以吸引人來到鄉村。所以我們將來要特別注意的是城市和鄉村的這種關系。過去我們叫二元制的結構,老百姓進城是受到嚴格的限制,今天我們也沒有打破這種限制。現在我們鼓勵老百姓進城,但同時限制了城市人下鄉。我們在大城市周邊的鄉村為什么還衰敗,就是我們限制城市人下鄉。

    其實鄉村有很多的功能。鄉村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養老功能。大城市的很多人迫切地希望我到鄉村去養老。但是我們現在不允許人員的流動。因為宅基地不能這不能那,還有很多的限制。在未來的這個鄉村建設過程當中,應該是城市和鄉村要素的這種自由的流動。愿意進城的人,讓它變成徹底的、真正的城市市民,不要歧視它在就業、入學、住房,讓它變成城市市民。

    給鄉村就留下了發展的空間,有人愿意到鄉村去,我們要鼓勵它到鄉村去,做一個新型的農民,或者為鄉村作出它應有的貢獻。這樣我們的社會就和諧了,鄉村發展就會獲得應有的動力。

    中國網:下一步在進一步推進鄉村的全面振興以及鄉村的高質量發展上,您有哪些感受或者建議?

    朱啟臻:根據目前我們國家努力發展和鄉村的這種建設,存在著一些普遍問題。我有這樣的一個建議,在未來鄉村振興的過程當中,我們特別要注意要堅持以農民為主體。這些年我們很多地方之所以走了彎路,或者是建設的失敗,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排斥了農民的主體地位。

    所以我們在鄉村建設的時候,一定要非常堅定一個信念,農民是鄉村建設的主體。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尊重農民的意愿,滿足農民的需要,由農民來自己建設自己的家園。

    中國網:感謝朱教授做客我們的節目。希望我們的鄉村早日實現全面的振興,也希望我們的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

    朱啟臻:說得好。


    (本期人員:編導/采訪:裴希婷;攝像:劉凱 張文泉;后期:劉凱;攝影:倫曉璇;主編:鄭海濱)

     


    < 閱讀全文 >
    < 收起 >
    來源:中國網
    (本期人員:編導/采訪:裴希婷;攝像:劉凱 張文泉;后期:劉凱;攝影:倫曉璇;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