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iqa4a"><dl id="iqa4a"></dl></li>
  • 工業綠色發展理念傳播對象研究
    發布時間:2023-12-11 18:18:16 | 來源: | 作者:李媛媛

    實現工業綠色發展,政府、企業和普通民眾應各守其位、同向發力,因此,理順政府、企業和民眾在工業綠色發展理念傳播過程中的關系、職責和作用首當其沖。

    在新型工業化進程中,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順應公眾訴求,先后出臺了一系列保障公眾知情權和參與權的法規政策,基于公眾利益訴求反推企業進行綠色轉型,發揮了明顯成效。比如歐盟成立后,借鑒美國經驗制定《奧胡斯公約》,通過明確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司法救濟權,將企業的生產行為置于公眾的監督之下,并通過環保組織、媒體對企業的排放數據進行排名,使企業感受到來自政府和公眾的壓力,并深刻認識到:除了一張政府發給的執照外,還需要一張來自公眾和社會的“執照”,在生產活動中同時兼顧環境、生態和社會效益,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首先,政府是主導者、發起者和監督者。政府在工業綠色發展中負責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度,并通過各種執法手段監督執行,在工業綠色發展理念傳播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政府要從宏觀層面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堅持綠色富國,讓企業和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工業綠色發展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要大力倡導節能、環保、低碳、文明的綠色生產生活方式,讓工業綠色發展理念成為企業和民眾的自覺行動;要完善相關法規制度,加強日常監督監管,確保守住資源消耗上限、環境質量底線和生態保護紅線,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法治保障。

    其次,企業是踐行主體。綠色低碳發展從來不是企業的“自娛自樂”,而是企業與政府、民眾的“共建共享”。一方面,企業要充分認識到:在目前環境污染嚴重的狀況下,實行“綠色”經營,將產品和服務與政府要求、民眾需求緊密結合,在產品設計和生產中注重環保要求,保證產品的環保性能,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社會形象和口碑,帶來更多商業機會,進而收獲更大的市場份額,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企業在新媒體時代借助網絡平臺吸納更多民眾參與綠色低碳發展,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課題。新媒體時代,企業可以創新發揮平臺優勢、渠道優勢、技術優勢,匯聚用戶的點滴善舉,把網絡流量轉化為保護生態環境的巨大能量。企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積極行動,贏得公眾贊譽,也為自身帶來社會聲譽。去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將“地球衛士獎”頒給支付寶推出的“螞蟻森林”項目。該項目展示了如何通過技術手段,攜手公益伙伴成功將5億人的環保行動轉化為1.22億棵樹的造林成果。這表明,一部手機上的創意,可以拉近現代都市和戈壁荒漠的距離,一次點擊,可能創造出荒原變林海的奇跡。

    第三,民眾是傳播者、受益者和監督者。企業行為要靠民眾監督,政府決策要靠民眾參與,工業綠色發展的成果由全民共享。同時,新媒體時代的特點是全民參與,民眾既是最大量的傳播主創者,也是最大量的傳播受眾。大多數消費者對于商品缺乏專業知識,屬于非專家型購買。過去,人們很少會考慮產品的環保性問題。而現在,消費者對于環保問題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不僅注重產品的健康性和安全性,也更加重視產品的綠色性能。比如在購買產品時,消費者會更多關注環保標志和生態證書等相關信息,在能源、能耗類消費品的選擇中更加傾向能耗低、無污染的產品。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政府和社會對工業綠色發展理念的宣傳和教育力度越來越大,消費者對于相關問題有了更加清晰和深入的認識,并逐步成為消費習慣。這種生活理念、消費理念的提升,必將進一步反推企業綠色轉型。

    由此可知,政府的引導,會推動企業實施綠色轉型,也會促進民眾形成綠色生活模式;企業的實踐,會提升自身技術水平,降低生產能耗,促進產品改良和產業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更好惠及民眾;民眾的需求,會推動政府完善綠色經濟政策,形成企業綠色轉型的壓力和動力。以上三者在工業綠色發展理念傳播活動中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作者: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 李媛媛)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