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副秘書長、聯合國環境署執行主任索爾海姆日前在內蒙古自治區表示,鄂爾多斯庫布其沙漠生態經濟的發展模式和實踐經驗,為世界上其他荒漠化地區和國家提供了寶貴經驗,應該通過“一帶一路”倡議的逐步實施,廣泛推廣到非洲、中東、拉美等飽受沙塵肆虐的國家和地區,造福當地人民。
索爾海姆是在連日來走訪鄂爾多斯庫布其沙漠時作此表述的。索爾海姆表示,中國庫布其沙漠之行給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庫布其沙漠生態經濟的發展模式和實踐經驗,為世界上其他荒漠化地區和國家提供了寶貴經驗,應該通過“一帶一路”倡議的逐步實施,廣泛推廣到非洲、中東、拉美等飽受沙塵肆虐的國家和地區,造福當地人民。
曾經的庫布其沙漠
索爾海姆稱,多年以前,庫布其當地環境惡劣,農牧民生活極為貧窮,后來隨著沙漠綠色經濟發展,更多的人從貧困中走出來,有了可觀的收入,而且促使人們轉變了觀念。沙漠是一個機遇,而不僅是問題,這種獨特的自然觀和生態觀,能夠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提高人們的福祉。
現在的庫布其沙漠
索爾海姆認為,全球有些地區在飽受沙塵暴肆虐的同時,飽嘗戰亂,極度貧困。如果這些地區沙漠綠色經濟發展得好,不但能夠解決紛爭,促成和平,而且能夠幫助人們擺脫貧困。
鄂爾多斯幾十年來鋪夢逐綠的成績單
(一)
今年9月,《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將在鄂爾多斯市召開,屆時,將有來自196個締約方的約1400名正式代表與會,共商全球防治荒漠化大計。本次大會的主題是“攜手防治荒漠,共謀人類福祉”,主要任務是圍繞聯合國確立的“到2030年實現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長”這一重大目標,討論一系列重大政策性議題,推動形成《公約新戰略框架》等5項成果,包括各締約國提出本國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的國家自愿目標和行動計劃。如此具有影響力的全球性盛會在我市舉行,于我們,是一次重要政治任務,也是全面展示鄂爾多斯經濟社會等各個方面發展成果,特別是荒漠化治理成效的重大機遇。
鄂爾多斯屬生態脆弱地區,是自治區乃至全國沙漠化和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年均降水量僅為150至350毫米,蒸發量卻為2000至3000毫米。境內南有毛烏素沙地,北有庫布其沙漠,占國土總面積的48%,干旱硬梁區和丘陵溝壑區又占了48%,宜開發土地僅4%。
然而關山阻礙,并沒有擋住鄂爾多斯人向往綠色的腳步。截至2016年底,全市森林資源面積達到了3480萬畝,森林覆蓋率和植被覆蓋度分別達到26.7%和75%以上,較2000年分別提高14.54個和40個百分點。全國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結果顯示,10年間全市荒漠化土地面積減少580.8萬畝,年均減少58萬畝;沙化土地總面積減少42.69萬畝,流沙面積由1715.96萬畝減少到1028.21萬畝,減少687.75萬畝。目前,境內毛烏素沙地和庫布其沙漠治理率達到70%和25%,毛烏素沙害基本消失,庫布其沙漠趨于穩定,重點治理區生態得到明顯改善。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文明城市……一份份榮光可鑒的證書是付給鄂爾多斯人汗水的最好回報。
讓家園鋪滿綠色,是鄂爾多斯始終如一的追求。早在上世紀50年代,伊克昭盟盟委就提出了“禁止開荒,保護牧場”的草原建設方針。上世紀70年代初出現了毛烏素沙地和庫布其沙漠握手地帶,“依靠社隊治沙為主,積極開展國營治沙”的造林綠化方針和“護林者獎,毀林者罰”的林木保護政策為鄂爾多斯守護了綠色的前景。
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期,鄂爾多斯被列入“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荒漠化防治亦經歷了重大變革,提出“植被建設是伊克昭盟最大的基本建設”的戰略和 “三種”(種樹、種草、種檸條)、“五小”(小流域、小水利、小草庫倫、小經濟林、小農牧機具)建設,“個體、集體、國家造林一齊上,以個體造林為主”更是成為這段時期的一大特色。“喬、灌、草結合,以灌木為主”,“誰造誰有,合造共有,長期不變,允許繼承”,“‘五荒’劃撥到戶,草牧場兩權分離”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等方針政策極大地鼓舞了農牧區群眾的治沙熱情,出現了農牧民爭沙、搶沙承包治理的喜人局面。
上世紀90年代,伊克昭盟盟委、行政公署提出“拉通聯動、增收增效、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分區實施、梯度推進”的發展戰略,把全盟農村牧區劃分為丘陵山區、沙區、干旱硬梁區、沿河區四大區域。鄂爾多斯的荒漠化防治開啟了精雕細琢的時代。
進入新世紀,鄂爾多斯市以打造“美麗鄂爾多斯”為奮斗目標,將防沙治沙和保護生態環境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繼續砥礪前行為綠色而戰,迎來了政府引導、全民參與的大好局面。在堅持實行“個體、集體、國家一齊上”的基礎上,將荒漠化防治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統籌謀劃,科學實施,大力推進。全市編制了林業、農牧業、水土保持、水資源利用、環境保護規劃,從源頭上構筑起荒漠化防治的規劃體系。同時大力推行“掏錢買活樹”的約束機制和“以補代造”、“以獎代投”等激勵機制,鼓勵、引導企業、農牧民通過承包、入股、租賃以及投工投勞等方式參與防沙治沙。全市涌現出了億利、東達等防沙治沙典型企業以及殷玉珍、烏日更達賴等防沙治沙先進個人,也帶動了一大批農牧民和社會各界投資生態建設,形成了人人愛綠、植綠、護綠的良好社會氛圍。
為了加大荒漠化防治力度,充分調動社會資源,鄂爾多斯市下大力氣推進林業改革。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完成了“明晰產權、承包到戶”的主體改革任務,林權保護管理體系穩步推進,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建設成效明顯。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印發林權證92003本,面積5691.1萬畝,農牧民經營集體林地的主體地位得以確定;成立了“市森林資源資產評估管理中心”,建成市級林權咨詢服務中心1個、旗區級林權管理服務中心8個,完成了林權數據信息入庫;出臺了《市集體林權流轉管理暫行辦法》。截至2016年底,鄂爾多斯市已建立了農牧民林業專業合作社26個,入社農牧民1087人,經營林地面積22萬畝。國有林場改革穩步推進,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十二五”期間,累計爭取國家和自治區國有林場危舊房改造項目補助資金3594萬元,完成19個國有林場(站)危舊房改造項目1797套17.14萬平米。
強化保護才能守住根本、捍衛成果,鄂爾多斯新時期的荒漠化防治給“防”著了更多的筆墨。在全自治區率先推行禁休輪牧政策,深入推進生態建設的同時,完善了以森林公安、森警、防火、森防為主的林業執法和保護管理體系,有效保護森林資源。“十二五”期間,全市累計投入4647萬元用于森林公安基礎設施和裝備建設,組建森林草原撲火隊伍116支1900余人,建成了覆蓋全市重點火險區的森林草原防火遠程監控系統,監控面積2.17萬平方公里,監控覆蓋率達到89.1%以上。建成國家級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標準站9個、國家級森林病蟲害中心測報點5個,主要森林病蟲鼠害成災率控制在1.91‰以下。建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7個,旗縣級自然保護區1個,保護區總面積1346.78萬畝,占全市總面積的10.35%。
進入新世紀,科技逐漸在荒漠化防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成為鄂爾多斯市遍植播撒綠色希望的強大支撐。針對鄂爾多斯市干旱、多風、少雨的實際,在嚴格遵循自然規律和水平衡原理的前提下,提倡使用大中型植樹機械,打造林業專業隊伍,全面提高造林綠化科技水平。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先后采用了大坑整地、座水栽植、容器苗、覆膜造林、施保水劑、蘸生根粉、低壓水沖造林等數種先進抗旱造林技術。
我們看到的是每年春回時分一個個奮力植綠的匆忙身影,我們看不到的是不論冷暖不分四季都閃耀在防治荒漠化之路上的堅守。防治荒漠化、通往綠色的征程沒有終點,鄂爾多斯將銘記著最初的綠色夢想,一往無前。
(二)
創造綠色家園是始終縈繞于鄂爾多斯人心頭的夢想。如今,我們可以驕傲地說,在數十年如一日的綠色堅持中,鄂爾多斯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鄂爾多斯荒漠化防治一直采取“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先易后難、由近及遠、分區治理、整體推進”的綜合治理方式,分別針對沙區、丘陵山區、干旱硬梁區、沿河區四大區域的荒漠化特點選用了不同的治理辦法和治理技術。
鄂爾多斯市境內的庫布其沙漠和毛烏素沙地是荒漠化防治的重中之重,與之斗爭多年,勤勞智慧的鄂爾多斯人創造性使用了多種治沙方法,讓這兩塊綿延橫亙在家鄉的“傷疤”開始慢慢淡化。“鎖邊”“切隔”“點綴”,通過人工造林、飛播造林,用喬、灌、草建設鎖邊林帶,阻止沙漠北侵黃河和向南擴展;在中部,圍繞丘間濕地、“十大孔兌”和穿沙公路進行切割治理,利用公路兩側設置沙障、人工種樹種草等措施,建成一道道綠色生態屏障,控制沙漠擴展;在沙漠腹地水土條件較好的丘間低地和湖庫周邊,采取點綴治理的方式,建設沙漠綠洲、綠島。“庫倫”治理模式是鄂爾多斯市廣大農牧民總結經驗立足實際自創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草場建設模式。庫倫建設就是把大面積的沙漠化土地圍封后分割成塊狀進行綜合治理,主要類型有:封灘封沙育草庫倫,喬灌草結合的治沙庫倫,種養加一體化經營庫倫,水、草、林、料、機五配套庫倫等。此外還有封沙育林治理、工程固沙、建設防護林、“前擋后拉”、“栽、種、補、護”等治沙的好辦法。
在東部丘陵溝壑區則以水土保持為重點,堅持適地適樹、優化配置,采用生物措施為主、工程措施為輔,以流域為單元的綜合治理模式,提高林草覆蓋度,減少水土流失。同時用“穿靴戴帽”的辦法,為山丘頂部戴上油松、山杏等樹種做的“帽”,給溝底穿上耐鹽堿的沙棘等樹種制的“靴”,起到了涵養水源、攔截泥沙、減少水土流失的作用。丘陵溝壑區也是工業廠礦集中分布區,堅持“誰開發、誰治理”的原則,嚴格按照采坑回填、溝坡整治、道路防護、環境綠化等規定執行。
在西部干旱硬梁區以保護天然原生植被為重點,用封山育林輔以人工造林、“兩行一帶”等治理模式,建設保護型生態經濟區。一方面積極采取“封、飛、造”措施恢復植被,另一方面建設以水為中心的畜群草庫倫,以草定畜,實行輪封輪牧制度。在無定河流域、黃河沖積平原區圍繞沿河開發戰略,大力建設農田防護林、護岸林、護堤林、商品用材林和經濟林。
治沙植綠、戰勝荒漠是場持久戰,面對嚴重的荒漠化現實,鄂爾多斯不僅要讓荒漠披上綠裝,也在不斷探索如何能在防治過程中大力發展林沙產業,變荒為寶產生經濟效益。截至2016年底,全市林業總產值達到了44.5億元,帶動農牧民12萬多人,農牧民來自林業的人均純收入達到2700元,占當年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農牧民有了收益,植綠護綠的積極性也就更高了。
為了更好地實現讓山頭綠起來,讓百姓富起來,鄂爾多斯市多方探索努力,完善政策,創新機制,為綠富共贏保駕護航。相繼出臺了《鄂爾多斯市人民政府關于扶持沙棘產業發展的意見》《全市漁業和林沙產業企業科技創新補貼獎勵驗收方案》《鄂爾多斯市建立完善龍頭企業與農牧民利益聯結機制的實施意見》等政策,為林沙產業發展開通了“綠色通道”。大力推行“企業建基地、基地連農戶”“企業對協會、協會聯農戶”,鼓勵農牧民成立專業合作社,形成了全社會參與、多元化投資生態建設的大好前景。截至2016年底,鄂爾多斯市已建立了農牧民林業專業合作社26個,入社農牧民1087人,經營林地面積22萬畝。2015年、2016年,烏審旗博然祥和源養蜂專業合作社、烏審旗順發種植專業合作社先后被國家林業局等部委評為國家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
打造出良好的發展環境后,就有條件夯實產業基礎,培育龍頭企業。鄂爾多斯市將原料林建設任務重點安排到禁止開發區和限制開發區,利用國家重點工程項目建設的機會治理荒漠發展產業。鄂爾多斯市也對符合林沙產業政策、發展前景好、環保規范、能拉動生態建設和促進農牧民增收致富的林沙企業進行重點扶持。現在,全市已建成高原杏仁露、天驕資源等自治區級林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4家,其中內蒙古高原杏仁露有限公司和內蒙古東達蒙古王集團有限公司為國家林業產業龍頭企業。這些企業在實現自身利益增加、市場競爭力增強的同時,極大的發揮了輻射帶動作用。鄂爾多斯市還積極引導林產品加工企業建設自有原料林,擴大沙柳、檸條、楊柴、沙棘等原料林基地規模,大力開展山杏、梭梭、紅棗、葡萄等經濟林基地建設。截至2015年底,全市已建成原料林2209.4萬畝。
在發展林沙產業的過程中,鄂爾多斯市走出了多條荒漠經濟發展路子,讓黃沙里長出了“黃金”。鄂爾多斯市高效利用沙柳、檸條、楊柴等灌木資源重點打造了3大林業循環經濟產業鏈,提升了林業發展層次、增強了林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一是沙柳生產人造板、生物質發電為主導的林板、林電循環經濟產業鏈。二是檸條、楊柴生產優質顆粒飼料為主導的循環經濟產業鏈。三是沙棘果、葉生產醬油醋、果汁、黃酮等為主導的循環經濟產業鏈。
植樹造林漸漸由一個目標變成了一個起點,林造起來以后發展林下經濟,拓展產業空間成為新的前進方向。“十二五”期間,全市累計培育集體林地600多萬畝發展林下經濟,涉及農牧戶5.2萬戶(次),累計總產值20.2億元。鄂爾多斯市恩格貝沙漠生態旅游文化有限責任公司被國家林業局評為全國林下經濟示范基地。之后依托生態成果,發展生態旅游則成了順理成章的事。如今,鄂爾多斯市形成了以成吉思汗陵為代表的“天驕圣地”旅游景區,以響沙灣、七星湖為代表的“大漠風光”旅游景區,以恩格貝為代表的“沙漠文化”旅游景區,以薩拉烏蘇、阿爾寨為代表的“古代文明”旅游景區。建成了內蒙古鄂爾多斯國家生態公園1處,內蒙古成吉思汗國家森林公園1處,恩格貝、庫布其沙漠、阿貴廟自治區級森林公園3處,薩拉烏蘇國家濕地公園1處,內蒙古庫布其沙漠七星湖、內蒙古毛烏素沙地蘇格里國家沙漠公園2處。
鄂爾多斯以自己跨越世紀的植綠之旅默默詮釋著綠色夢想,在一路追綠的征程中,鄂爾多斯收獲的,不僅有漫山遍野的蔥蔥郁郁,還有同樣蔥郁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