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偉:公共外交的核心是不同文化之間的交往
中國網:大家好!歡迎您收看中國網“兩會”特別報道。隨著全球化的進程和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公共外交的作用日益凸顯,我們中國要以什么樣的姿態參與公共外交,公共外交和對外傳播兩者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外文局局長周明偉給出了他的觀點。
周局長您好,感謝您接受中國網的專訪。一般人看來,外交從來都是政府外交主導,顯得很敏感、很神秘,但現在公共外交在中國越來越風聲水起,您認為為什么有這么多的關注和話題都圍繞著公共外交呢?
周明偉:中國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中,特別是過去30年的改革開放過程當中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不光是經濟發展還有我們的外交。中國的對外交往前所未有的為中國的經濟發展,為中國的社會穩定,對中國對外的經濟、政治外交的合作創造了極其重要的環境。因此外交上的成就也是我們過去30年巨大成就之一。
正是因為外交上取得了成就,使得我們贏得了戰略機遇期最重要的國際環境。也是因為經濟發展的成就,推動和幫助了中國外交的發展,這個外交的發展隨著中國對外開放不斷的推進,中國本身經濟全球化、國際化過程的發展,使得對外交往的作用越來越凸顯出來。國家和國家、民眾和民眾,文化和文化之間的交往形式越來越多,載體越來越多,除了政府主導的外交之外,越來越多的形式,如民間對政府、民間對民間、政府對民間的交往活動越來越豐富起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公共外交。
之所以越來越重視公共外交、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公共外交,不僅是因為中國本身外交的發展,更在于中國本身改革開放和未來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倚重、越來越同國際社會相關聯。比如中國的經濟發展超過50%以上的經濟成就、經濟發展是同我們的對外經濟合作,同我們的外貿有關系。更不用說我們的資源、能源也越來越多的同國際社會的資源有關系,經濟上的互利合作、相互的倚重、相互的交往,相互的依賴程度前所未有的展示在我們的面前。
因為中國的對外依存度,或者國際社會對中國的依賴程度,或者相互依賴的程度,這就決定了我們必須進一步拓展對外交往、對外合作的形式和內容,發揮它更大的作用,使得我們有一個更加理想的、有利于中國全面小康社會的實現和我們中國夢的實現,同時也有利于中國在快速發展過程當中,對世界合作和進步做出貢獻,這些都需要通過對外交往來實現。
在越來越廣泛的經貿合作的同時,有更多的人文交流,更多的民間交流,使得我們對外環境有一個更加穩定、和平、和諧、長期合作、共榮的國際環境。這就是我們公共外交的全部意義,也是公共外交越來越受到重視的基本原因。
中國網:我們現在政府外交發展成了職業外交和公共外交相輔相成的局面,是不是可以說我們國家的對外交往進入了一個新時期呢?
周明偉:中國的外交,不光是反映在雙邊和多邊關系上。在國際舞臺的很多重大議題上,中國的聲音越來越多,中國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重視越來越充分。這是中國外交本身推動了中國外交的發展。
這幾年,中央非常重視和倡導公共外交,也意味著我們需要對外開放的進程,我們對外交往的進程需要有更多的民眾,更多的資源、更多的形式來實現它。我們這里概括為公共外交,也意味著我們將集中更多的資源,用更多新的方式和載體,包括我們傳媒,包括我們國際傳播能力的建設,都是為了這個目標,以民間的方式加強同外國政府的溝通,以民間的方式加強同外國民間的溝通,來實現相互更多的理解、了解、認知、認同,實現更多相互的合作、支持,使得我們整個外交有更加扎實的民意的基礎、民間的基礎,有更加扎實的利益的基礎,那就是經濟合作利益上的形式。
周明偉:通過公共外交來創造雙邊實現利益的更好形式,比如有更多的互利經貿合作的形式,使得雙方在交往當中實現更多的繁榮和發展,這都能實現共同的利益。也通過公共外交來實現經貿和外交本身不完全能直接實現的認知和交往,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文化上的交往。
讓雙方的民眾能更多的了解文化交往當中共同的東西,就是人類文化和文明發展過程當中共同的東西和不同的東西,來交流共同的東西,欣賞共同的東西,同時也能認識不同的東西,欣賞不同的東西。使得文化在雙方的交往過程當中,通過公共外交的形式能夠得到更多的認同,使得我們的外交、我們的軍事、我們的政治、我們經濟的交往能夠有更扎實的基礎,發揮文化交往在整體外交當中的作用,這些給公共外交開辟了很大的空間。
中國網:民間組織是公共外交重要的力量。您認為我國民間組織在公共外交中有哪些不可替代的作用呢?
周明偉:在推進公共外交的各種形式和內容過程當中,各種各樣的機構,無論是專業的還是非專業的都可能承擔它的角色,或者負有它的責任,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
中國有相當數量的民間機構,比如行業機構,我們的行業機構,除了它要負責對外交往,假定某一個教育交流機構(民間的),在推進教育交流的同時,實際上它也負有民間交往的,或者公共外交的使命和職責,直接和間接、有意或者無意的。從以往的實踐看,民間機構在公共外交當中的作用有些發揮得不錯。但是隨著交往內容和深度的不斷推進,民間機構在擔負公共外交上的責任和它能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凸顯出來,各種各樣的民間機構在對外交往過程中承擔更多的使命,承擔更多的責任,發揮更多的作用。
有一些行業機構,比如貿易機構,原來只是在雙邊和多邊的貿易沖突發揮作用。行業機構在沖突和合作當中發揮的作用是政府實現不了的。同樣,如果行業和行業之間關系能夠在新的基礎上賦予它公共外交的意識和使命,這個行業機構在對外交往中它的作用只會擴大不會縮小。這些作用也不是政府部門或者某一個部(比如商務部)可以實現的,或者說有一個互補的,相互促進、相互協助的作用。
我相信在未來的公共外交當中,各種各樣的民間機構,特別是賦有對外交往色彩的民間機構,它在公共外交過程當中的作用會越來越多的發揮出來。
中國網:既然知道公共外交極端重要,需要從國家層面做足準備,在擴大公共外交方面我們要以什么樣的姿態去參與呢?
周明偉:這個問題比較大,可以有很多見仁見智的方面,但我心里有幾個需要我們來關注的,或者我很關注的問題。
推進公共外交,首先是要了解中國,這是我們對外交往的基本功,就是我們要了解中國,了解中國的基本國情,包括了解中國的悠久歷史,當前以及今后很長一個時期,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這個基本特征是人口多、資源相對薄弱、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建設的初期階段這樣的國情。脫離這個國情我們對外交往會成為無本之木。
同時不光要了解自己,還要了解別人,就是我們所說的知彼知己,或者說要內知國情外知世界,這也是我們搞好和推進公共外交非常重要的基礎,你要了解別人,了解別人的文化,了解別人的語言,了解別人的歷史,了解不同民族和國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自然、地緣、歷史時期不同的作用,不同的訴求,使我們的公共交往能夠更有針對性,更符合交往的規則。要知彼知己,你光知道自己不知道別人,首先背離了交往的規則。因此內知國情外知世界是我們更深入的推進或者參與公共外交非常重要的基礎條件。
同時,還有很多需要提高和改進我們自己的。比如,如何比較準確的介紹自己,如何比較合適的和別人溝通。這聽起來都是有很多技巧性、技術性的東西,但是即使溝通到一些尊重或者關注的一些常識性或者基礎性的問題,同時也是我們人和人之間交往,不同文化之間交往,不同國家之間交往應該遵守的準則,比如相互尊重。對別人的尊重也意味著你可能能贏得別人對你的尊重,這包括尊重別人的語言、歷史、文化,也包括尊重我們的朋友,當然也包括尊重我們的對手,這使得我們交往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能夠有一個合適的交往內容,這個交往的成果會更好一些。
同時,我們這樣的姿態也會爭取或者贏得國際社會對我們的尊重,對我們的理解、了解和諒解,能夠化解、破解國際社會上那些試圖妖魔化中國形象、試圖歪曲中國形象,或者對中國的進步視而不見,以程式化的、或者成見性的觀點來看待中國,也包括用冷戰的、用傳統的很多對于中國的偏見,或者定式化的認知來理解中國,也有助于去破解這些我們在交往當中可能遇到的問題,使得別人能夠真的了解一個真實的中國,了解我們目前文化歷史傳承背景下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我們的訴求到底是什么。
讓我們以更加包容的心態來了解國際社會,也爭取國際社會能夠有更加友善和諧的目光看待中國的發展,參與中國的合作,使得我們在一個和諧世界的發展過程當中讓中國發揮更大的作用,扮演一個更重要的角色,同時能夠爭取更多對國際社會的諒解、支持、分享和參與。
周明偉:當然要更有效的、有針對性的、長期的推進公共外交,需要我們不斷完善的地方很多,我相信會隨著我們公共外交的實踐,會做得越來越好。
中國網: 我很好奇一點,我們公共外交和對外傳播兩者是什么樣的關系,公共外交是不是也是對外傳播的一種延伸呢?
周明偉:這個問題還是很有意思的。實際上公共外交很多情況下是通過傳媒,或者輔之以傳媒的手段,也可能是以媒體為主的(傳媒為主)的方式來實現的公共外交。
現代媒體的發展,特別是互聯網為基礎的,包括移動媒體在內的,各種新媒體形式的發展,為公共外交提供了巨大的、新的發展空間和舞臺。因此公共外交既為現代傳播,我們的傳媒提供了非常鮮活的、充實的內容,同時新技術的發展也為公共外交的開展提供了更廣闊的便利和想象不到的神奇作用。
因為現代傳媒的發展為人和人之間的交往創造了巨大的、新的空間和形式,應該說相互都會有新的促進作用。一方面公共外交為新技術推動下的對外傳播提供了很多豐富的、鮮活的內容,同時新技術推動下的對外傳播也為公共外交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傳播交往的方式。你剛剛說公共外交是對外傳播或者傳媒的一個延伸,反過來說也是,現代傳媒的發展也是我們公共外交的延伸,它本身的功能和它實際能發揮的作用,都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中國網:作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外語出版機構和國際傳媒集團的負責人,您認為中國外文局在未來的公共外交中應該如何發揮更大的作用。
周明偉:公共外交的內核,最核心的內容,是不同文化之間的交往。而外文局的使命之一就是要介紹中國文化,通過各種形式,特別是新媒體的形式,包括現在的網絡和電子媒體,加上我們傳統印刷類的傳播載體,使得我們有機會在發掘原有資源的基礎上,能夠創新更多的形式和內容介紹中國文化,使我們公共外交更加富于豐富的、色彩斑斕的中國文化,使對外交往有更充實的內容,更扎實的文化知識的基礎。
這個文化交往的作用在公共外交當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不是一般經貿交往、利益交往、合作交往當中那么簡單實現的。真正意義上的和諧和相互長久的和平共處、求同存異,很重要的或者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文化上的交流。文化上的認知多一些,雙方的交往基礎一定更扎實一些、更穩定一些,交流的基礎會更廣泛一些,相互尊重、相互依賴、相互合作的基礎也會更充實一些。
就這個意義來說,外文局在從事中國文化對外交流或者對外推介的過程當中,我覺得我們有更加豐富的舞臺,會更多結合公共外交所需要的資源和它的特色來提供我們的文化產品,提供我們富有市場機制活力,同時有新技術的含量,符合當代受眾的閱讀習慣和交往方式的變化,創造更多交流對象所喜聞樂見的形式和內容。就這個意義來說,我覺得還是有很多新的空間來參與公共外交。
周明偉:就外文局的優勢來說,不僅是我們已經具備和積累了一些對外文化交往的經驗,當然我們的外語基礎,我們在跨文化交流過程中實現用別人母語交流的能力顯然有一定的優勢,這些都將會在公共外交過程當中發揮它特殊的作用。
就目前而言,我們的外語出版物,特別是我們的外語雜志,俄語的、西班牙語的、阿拉伯語的、英語的、日語的、韓語的,等等,都已經有了相對固定的受眾,同他們交往的過程當中,我們的期刊出版就是一個天然的載體,也會發揮特定的作用。
中國網:在新的國際格局下,外文局在促進國家對外交往方面有什么新的考慮呢?
周明偉:就我們本身的使命來說,外文局有兩大任務越來越凸顯出來。
第一,如何向世界說明一個當代的中國,說好當代中國的故事,這是首要的使命。這不僅要介紹今天的變化,同時也要更多的介紹我們的制度、我們的理念、我們的價值觀,介紹我們的政治制度,包括介紹社會制度、政府制度,也包括我們的政黨制度,介紹我們的立法制度。這在以往的簡單介紹中國經濟變化、數字變化的基礎上,我覺得這還是有一些新的課題和難度,而這些是讓國際社會了解當代中國更加關鍵的問題、更加關注的問題,包括中國人所倡導的價值理念。 我們的價值理念同西方價值理念相同、不同,它的關聯等等,都是有助于國際社會更深入了解中國變化的內容,幫助他們不光了解中國在過去幾十年里面經濟社會發生的巨大變化,同時要讓他了解這些巨大變化背后,我們的理念、文化、政治制度、價值觀念這些變化后它所發揮的作用,也是更重要的作用。
第二,要更好的介紹經典中國、傳統中國,講中國文化。中國文化始終是可以吸引世界目光,吸引不同文化之間交流,幫助相互認同的最重要的資源之一。因此如何介紹傳統的中國、傳統的文化、經典的文化依然是我們重大的課題。我們會投入更多的資源和最優秀的人力來從事一些工作之外,我們將會進一步把目光轉向海外,利用海外各種成熟的、有效的載體,利用各種有效的合作方式來幫助我們認知、介紹中國文化。在介紹的同時交流,在交流的同時介紹中國,依托更多的國際社會的合作來更好的介紹好當代中國,介紹好傳統的中國。
中國網:我們剛剛都經歷了大范圍的霧霾天氣,我們如何從這樣的霧霾走向美麗中國?如何向世界說明這個進程?美麗中國對世界意味著什么呢?
周明偉:美麗中國,我們向世界說明中國,或者我們為我們這代人,或者為子孫后代,為我們中華民族奮斗的最美好的概括——美麗中國。它概括了我們所有的夢想和憧憬。
當然,美麗中國也是對中國的歷史,中華的文化和我們現在已經取得成就的最好描述,是對過去歷史的描述。不光是未來的憧憬,也是對我們過去歷史,對中華文化的描述,是我們追求美麗中國的非常重要的基礎。
美麗中國既是對歷史,對我們中華文化的描述,這是我們得以發展,得以贏得世界尊重,得以在世界文化和國家交往當中自豪的內容,同時也高度概括了未來發展我們想要什么,概括了我們所有想要實現的內容,它應該是一個美麗的中國。
你剛才講到的霧霾,最近困擾這么多城市、這么大一片中國的霧霾,使得很多人質疑,還有沒有一個美麗中國?美麗中國到底是離我們越來越遠了還是近?
霧霾既是一個生態現象,一個環境的現象、一個自然的現象,同時也是濃縮了一個時期以來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果。表明了我們在快速發展當中的不平衡、不協調的東西要反映出來的;表明我們這么大一個國家,這么眾多人口(超過13億人口)的大國在經濟發展過程當中我們所受到的制約;表明我們在改善生活的同時如何尊重自然。因此它既是一個壞事,也正面的提醒每一個中國人,要實現美麗中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是對每一個中國人的警示,不能是一個簡單的抱怨,我們的發展是多難、多不容易。
但是霧霾不能動搖我們追求美麗中國的信心和決心,它是我們全民族,我們一代又一代人,中華民族始終追求不能變的方向。因為這樣一個美麗中國,既是對歷史現狀的描述,對我們追求的描述,同時又是這樣一個有歷史使命感的口號。它將動員我們更多的資源,動員更多的關注來推進我們科學的、可續的、負責任的發展。這個科學、可續、負責任的發展不僅影響我們的子孫后代,也將影響我們的世界,在這個大家庭里面能夠獲得更好的、和諧的、友善的、合作的、共榮的生活環境,我們應該做的努力,也是我們對世界的貢獻,也是我們為世界做貢獻的方式。美麗中國、中國美麗,對美麗世界一定是巨大的貢獻。
(記者:王一辰 李虹霖?楊佳? 責編:李洋)
本欄目所有內容,包括注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中國網及/或相關權利人所有,未經中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單位、網站或個人不得變更、發行、播送、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或利用本欄目的局部或全部的內容或服務或在非中國網所屬的服務器上作鏡像,否則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單位、網站或個人,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國網",否則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