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大家好,這里是中國網《中國訪談》2016年全國兩會特別報道。福州的發展一直備受關注,針對于福州新區、自貿試驗區的建設與發展等相關熱點話題,我們在全國兩會期間對全國人大代表、福州市市長楊益民進行了專訪。
中國網:楊市長您好,感謝您接受我們的采訪。2015年國務院正式批復設立福州新區,把它上升為國家的戰略,在福州市的“十三五”發展規劃中也提出以福州新區為引領,努力建設現代化新福州,請您為我們簡單介紹一下福州新區目前的建設情況以及計劃將從哪些方面加快福州新區的開放開發?
楊益民:總書記當年在福州工作的時候提出來“閩江口金三角經濟圈”,我們沿襲他的這個戰略提出了福州新區。原來總書記規劃的閩江口金三角經濟圈它的面積是5200多平方公里,我們是在這個經濟圈里面規劃了一個核心區,就是800平方公里,國務院去年的8月30號批復了把福州新區作為國家級的新區,福州新區面積是800平方公里,涉及的是四個縣區、26個鄉鎮。這個區域在閩江口的出海口,跟整個沿海線,沿著海邊這個區域來規劃。為什么沿著這個區域規劃呢?因為這個區域里有國際的空港,還有國際的海港,另外這個區域現有的產業基礎也是比較好的,在這個區域里,我們有十個國家級的開發區和省級的開發區。
福州新區從開始申辦到去年底之前,我們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說做了福州新區總體的規劃,還有一些專項的規劃,“多規合一”。比如說基礎設施的建設,比如說產業項目的落地,已經都在開展。所以現在批下來以后,整個福州新區的發展態勢已經是比較好的。
下一步,我們主要是要圍繞國務院批復的福州新區的五個方面的定位,來開展我們的各項工作。這五個方面的定位,第一就是兩岸交流合作的重要承載區,第二就是擴大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第三是東南沿海重要的現代產業基地,第四是改革創新的示范區,第五是生態文明先行區。這是國務院批復給我們的定位,我們必須圍繞這些定位來開展我們的工作。
首先在打造兩岸交流合作的重要承載區方面,我們主要發揮好現有的優勢,比如說“僑”的優勢,特別是“臺”的優勢,對臺的優勢,因為福州是大陸離臺灣最近的省會城市,臺灣同胞里祖籍在福州的有八十幾萬人,將近一百萬人,這就是我們的地緣優勢,人員優勢,要把它發揮好。第二,福州是大陸對臺政策覆蓋面最廣、最多的城市,我們也因為有這個政策的優勢,現有已經有兩千多家臺資企業在福州了,所以我們要發揮好各種政策都集中在福州的政策優勢,來打造兩岸交流合作的重要的承載區。第三,發揮我們現有幾個重要的平臺,比如說我們現有的臺商投資區、自由貿易試驗區、國家級的開發區,特別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平潭,它是要打造兩岸共同家園的地方,是國家綜合改革試驗區,所以我們福州新區跟平潭,現在采取聯動發展,兩地一體化發展。要利用好這些平臺,來打造兩岸交流合作的重要的承載區。
第二,著力打造擴大對外開放的重要的門戶,這也是國家批復的福州新區的定位之一。同樣是要發揮僑、臺的優勢,福州有四百多萬的華僑華人,所以我們要打造擴大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我們就要把資源優勢發揮好,“僑”的優勢,“臺”的優勢,還有自由貿易試驗區,這里有很多體制機制的創新,特別是怎么跟國際接軌,這對擴大對外開放也是非常有意義的。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核心區政策優勢,國家“一帶一路”對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定位在福建,我們福州就是要努力地打造成為支點城市、樞紐城市,來加強跟“海絲”沿線的國家的交流、交往、合作,所以通過這些,來不斷地擴大我們的對外開放,真正成為對外開放的重要的門戶。
第三,要打造成為東南沿海重要的現代產業基地。這是國家賦予我們的很重大的任務,我們福州新區怎么能夠打造成為東南沿海重要的而且是現代的產業基地,我們現在已經在努力。去年我們已經在新區里面招商了200多個項目,這些項目總投資有2500多億,現在已經都在建設當中。近期我們又連著做了三場比較大的活動,一場是對外的招商引資,在香港進行了簽約活動,簽了1040億的投資項目;在北京跟央企搞了簽約活動,簽了總共3300多億的投資項目;另外我們在福州也搞了一場簽約活動,跟民營企業簽了1100多億投資項目。這幾個加起來有五、六千億的投資項目,都落戶在福州新區,而且這些大部分是戰略性的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以及現代服務業的項目。所以我們目前自己預測,三年內,我們完全有可能打造三個超兩千億產值的產業,還有一個超千億的產業。三個產值超兩千億的產業,是電子信息產業、精細化工產業、紡織業,超千億的產業集群就是裝備制造業,這是三年內都有可能實現的。另外我們在福州新區里面,要著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這個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我想現代服務業三年內也會成為我們福州新區很重要的支柱產業,這樣就在三到五年內,福州新區就有望能夠真正打造成為東南沿海現代的產業基地。
第四,就是要打造成為改革創新的示范區。首先我們借助自貿區政策平臺,促進營商環境的國際化和投資貿易的便利化,圍繞這個為核心,來創新我們的體制和機制。現在我們在自貿區已經做了,我們就要把這些制度的創新,復制推廣到整個福州新區,這是一方面。第二方面,我們要進行政府機構的改革,特別在新區里面,一定要構建高效運作的扁平化的管理機制,機構高度地整合,成為高效運作的機構。第三在發展理念上要有創新,現在在做的一個就是“多規合一”,原來是各做各的規劃,現在幾個規劃一起融合在做,這樣避免規劃的互相打架。另外我們是走“產城融合”的路子,好在哪里呢?避免過去純粹的造新城,缺乏產業的支撐,另外避免純粹做工業區,缺乏公共服務配套。所以我們走“產城融合”就把這些矛盾避開了。我們現在要不斷地在福州新區里面在體制機制,在金融運作,在產業發展方面都要有創新,爭取能夠真正打造成為改革創新的示范區。
第五,打造生態文明的先行區,這也是非常重要的。國家給我們這個要求,整個福建省生態建設是非常好的,福州市也是非常好的。福州市僅是森林覆蓋率這塊,我們在全國省會城市排在第二位,在整個生態的建設,我們都是走在前列。現在,我們已經通過了國家生態市的技術評估了,很快就要全面地驗收。當然這個驗收拿到這塊牌子不是我們真正目的,真正目的是通過打造國家生態文明市,來推動我們整個生態建設再上一個新的水平,再上一個新的臺階。在福州新區里面,要打造成生態文明先行區,除了要把生態保護好,建設好,還有一個很重要就是在項目建設當中,要解決好這么一個發展與保護的矛盾。所以,首先選擇項目,就是要選擇好的項目,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就是少污染的、不污染的企業,所以這里嚴把項目的準入關,這點是非常重要,不要饑不擇食,現在不是那個時候了。所謂在發展經濟的同時,絕對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首先考慮的是生態的保護,在這個前提下來發展我們的經濟。要真正成為把福州新區打造成為生態型的新區,真正成為生態文明的先行區,這就是我們目前的現狀跟下一步福州新區總體的打算。
中國網:深化改革是這些年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又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建設現代化新福州也是需要構建新機制,提供新動力的,請問福州在政府管理創新方面是否有一些具體的措施呢?
楊益民:在這方面,我們這幾年一直在努力地探索,首先要簡政放權,我發現總理幾次的報告也都是把這個作為很重要的任務在做。我們現在也是按照國家的要求,把消減放在第一位,有一些該放要放,但是“放”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能夠“減”的當然是最好的,你就把它取消了,把它減掉了。還有一部分確實需要保留的,能下放的就盡量往下下放。所以每一年都要梳理,哪些可以減掉,取消掉,哪些是可以下放的,我們要理出責任清單、權利清單。但是現在我們也在探索下一步怎么能夠理出負面清單,這個難度很大,政府列到負面清單以內的大家不能做,負面清單以外,你什么都可以做,這個管理難度是更大,我們也在探索這個。
為了配合做好簡政放權,我們這幾年不斷在改進我們的行政審批中心,現在我們審批的項目在全國算是比較少的,因為該減的我們都減掉了,該下放我們都下放掉了。為了更好地服務于老百姓,為了老百姓能夠更加方便,我們在行政審批中心基礎上又另外建了市民服務中心,等于就是便民中心,所有直接涉及到老百姓的事,他都可以在一個辦事大廳里解決。這樣我們就分開了,行政審批中心是屬于單位的、企業的,這些審批事項可以集中在一個大廳里,集中在一棟樓里全部辦結。涉及到老百姓一家一戶的事、個人的事,在另外一棟樓都可以辦結,而且當場辦結率都是非常高的。
在政府的改革當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我們放低了準入的門檻,把我們工作的重點轉移到對事中、事后的監管。這原來是嚴格審批,事前的準入把它管得很死,現在把這部分放開,放開以后不是放任,而是要加強事中、事后的監管。我們政府不斷地在探索,一個就是我們怎么能夠提高我們的辦事效率,怎么能夠方便老百姓,還有一個就是通過這些把政府該做的事情做好,把政府不該做的事情讓出來,最終實際上是能夠更好地提高政府的執行力。否則的話你什么都管,你是管不過來的,反而政府的執行力都削弱了。反之,政府的執行力、形象、威信反而是提高的。
中國網:福州新區建設與產業升級雙輪驅動、協同發展,與此同時生態文明建設也是“十三五”重要內容。我們知道去年中國生態文明論壇福州年會舉行的市長熱點對話的主題是“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福州也一直致力于打造城市宜居環境,請問福州在未來如何把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結合起來,推進城市的生態環保事業的發展呢?
楊益民:這個問題是全國都在關注,全民都在關注的一個問題,因為很多國家在發展的過程當中,都經歷了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這么一個歷程。現在后發展的這些國家要吸取這些教訓,不要再走這種老路了。這個問題現在形成全民全社會的共識,比如說在發展過程當中,如果你影響了,犧牲了環境,實際上這個是對歷史的不負責任,老百姓現在也不允許。我們每做的一件事,只要對生態環境有影響,老百姓馬上就會有反映,所以大家都變成是在監督環境的志愿者,這是很好的社會的氛圍。作為我們地方政府在這塊一定要把握好,你不發展不行,發展是第一要務,發展是我們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沒有發展,就沒有辦法解決一切的社會問題,沒有發展,你不可能很好地解決民生的問題,所以發展是很重要,是第一要務。但是這個發展是要科學地發展,為什么國家這幾年一直強調科學發展觀,就是要科學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取得一時的發展,所以在這方面我們也是非常嚴格。首先我們就是有一個生態的紅線的控制線,就是我們福州是比國家給我們的要求更高,國家一般是說生態紅線的控制是在你那個區域國土面積20%里,我們自己提高到30%。我們的生態紅線是控制在福州新區或者整個福州市區范圍內,它必須要高于我們這個區域國土面積30%以上,這是嚴格的控制生態紅線,你沒有這個把住,那是不行的。
另外我們在引進一些項目,不僅要招大商,更重要的是要招好商,特別是現在我們更多的是要選擇零污染或者極少污染的,一些戰略性的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的產業。特別是我們是省會城市,福州新區又是一個新的國家級的新區,所以要選擇一些現代的服務業作為主攻方向。還有一個嚴格環保的控制,特別是環境容量,這是無論如何不能突破的,你這個區域的環境容量多少,你是不能去突破的。這樣既能夠得到區域的發展,又能夠保護區域整個生態環境,我想這是我們始終一定要把握好的。
中國網:創新是當下最熱門的話題,去年您也對福州市智能制造和創業創新工作提出了要求,在中國制造2025工業4.0大背景下,福州市政府有哪些相應的政策和舉措來推進雙創事業呢?
楊益民:創新是一個國家發展非常重要的靈魂,也是一個區域發展的靈魂,沒有創新,也就意味著遲早要淘汰,沒有創新,你就會落伍。而且在理解這個創新上,我想不僅是傳統產業它面臨著創新的重大的任務,實際上高新技術產業同樣是要創新,你不創新,高新技術產業它也是不斷在淘汰,你不創新,你就沒有辦法走在行業的前頭,你如果沒有辦法走在行業的前沿,就隨時都有被淘汰的危險。所以作為我們福州來講,我們也是必須緊緊抓住創新驅動這個關鍵。在雙創這方面,我們是出臺了一些政策,特別是我們現在鼓勵全社會或者企業來建立各種技術中心,包括國家級的技術中心,省級的技術中心,還有我們也鼓勵建各種的研發中心,以及各種孵化基地,我們也鼓勵高校、科研院所進行產學研的結合。另外我們鼓勵企業創建眾創空間,利用他們現有的條件、人員,他們可以作為創業青年的輔導者,來形成整個全社會的創新創業的氛圍。這個是很重要的。
作為我們政府的角度,一個是我們出臺政策,來鼓勵,來支持,來獎勵創新、創業,這些機構、人才。另外,政府要做的就是營造良好的創業創新的社會氛圍,如果持續做上幾年,整個創新創業氛圍就會越來越好,而且企業在這方面可能也會更有成就。
中國網:對于福州來說,還有一個前所未有的重大機遇,那就是國家級新區、自貿試驗區、“海絲”核心區、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四個國家戰略的疊加。剛才您也給我們介紹了福州新區建設和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的建設,下一步福州市該如何推進自貿試驗區和“海絲”核心區這兩個區的建設呢?
楊益民:自貿區我們是2015年4月21號掛牌運作,從掛牌運作到現在來看,整個成效還是比較好的。我們自貿區制定了三年試驗項目,現在已經在實施的有75個項目。另外在體制機制的創新方面,我們已經推出了54項體制機制的創新,其中有14項是全國首創的,得到國家的認可。另外有17項已經是在福建省能夠推廣復制的。這個是我們在體制機制創新方面已經做的一些工作,但是這個還遠遠不夠,創新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是不斷在進行當中,所以我們不斷地在研究。而且我們是通過問題導向、企業需求導向,就是企業它有什么需求,對我們體制機制有什么需求,他需要什么樣的服務,是通過這個來進行我們的制度、機制的創新。還有問題導向,遇到什么問題,碰到什么難題,我們來研究,怎么來改革,怎么來創新,這個是在持續不斷的進行當中。每一個階段、每一年都會不斷地推出新的創新的舉措。
掛牌一年來,我們在整個運作當中,還是很有吸引力的,就在這段期間,來咨詢的企業那是相當多,有我們國內的企業來咨詢,也有海外的、“海絲”沿線的一些國家,還有其他一些國家來咨詢,還有我們自己的香港、澳門、臺灣這些區域的一些企業家來咨詢。現在在自貿區新增加的企業已經有八千多家,新注冊的資金已經是超過一千億以上。從制度的創新和新增的企業來看,這個應該講已經有一定的成效。另外我們的電商現在非常成功,特別是跨境電商。還有一部分是金融創新,金融創新也是很有吸引力,現在金融類跟類金融的企業已經入駐到自貿區的有340多家。整個自貿區現在發展的態勢、氛圍應該講是非常好的。我們下一步還會繼續不斷地去總結,去探索。同時也要學習我們全國其他的地方的一些自貿區,比如像上海市是最早的,還有第二批天津、廣東,包括福建的平潭、廈門,學習他們好的經驗,我們進一步在體制、機制、制度上創新,特別是在整個自貿區的業務方面,比如說新增的企業運作方面,能夠不斷有新的成效、新的業績。
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我們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國家提出“一帶一路”以后,我們一直在研究,一直在探索,也一直在推進這項工作。現在我們做的比較成功的,有海上絲綢之路博覽會、絲綢之路電影節、海絲旅游節,還有亞洲工商大會,就是一帶一路亞洲工商的合作大會。今年我們除了這幾個還在繼續做,又新增加了一個關于聯合國的絲綢之路的城市論壇。我們通過這些活動來加強跟“海絲”沿線國家的交流、交往,最后能夠形成一些合作。另外一方面就是項目上的合作,比如說我們到東南亞,甚至到非洲,到美洲一些地方,建立遠洋捕撈基地、海產品養殖基地。另外就是我們有一些企業走向“海絲”這些國家去投資,去貿易,比如我們一些超市,到了東南亞這些國家大批量地,長期地采購。“海絲”沿線的國家他們也到福州來投資。
所以目前“海絲”戰略的實施,我們整個推進還是比較順利的,很多“海絲”沿線國家來到我們福州參加我們各種活動,他們也都很有熱情,很愿意來。我們一年一度這樣辦,每一年都增加了一些新的國家、新的客人,就說明還是有吸引力。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很多國家是紛紛響應的,所以我想我們應該要做好這個文章。我們下一步要重點把福州打造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城市、支點城市,包括交通的樞紐、人文的樞紐等等,那它的意義就更大。
中國網:除了四區疊加的“四”,還有一個“四”也是福州特有的,那就是與民生息息相關的“四個萬家”,這是福州市政府一直堅持在做的事情。我們也知道企業是地方經濟發展的主體力量,關系到地方的經濟實力和長遠發展。來京參會之前,您也特地走訪了福州的相關企業,了解了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據您了解福州企業目前發展面臨著哪些問題?政府又打算如何幫助企業去解決呢?
楊益民:目前企業比較難的主要是三個方面,一個是融資難,越是經濟下行壓力下,融資越是困難,作為銀行的角度,它有責任,它也擔心,我這個錢放出去以后能不能收得回來。如果經濟在發展態勢很好的時候,銀行是追著你要放貸,現在很多想要收貸。所以融資難現在是很普遍的問題,而且是全國性的問題。二是成本高,特別是用工成本那是非常高。現在用工成本可以說比十年前提高了一兩倍。加上原來有一些不是很規范,比如說五險原來有很多企業是沒有完全交的,現在隨著我們養老保障制度的越來越完善,他必須要很嚴格地按照政府的規定來交,當然這也是應該的,但是客觀上增加了他的成本。三是銷售難的問題,銷售難不是全部的企業,有一部分產能過剩的企業,它出現了銷售難,當然有一些盡管不是產能過剩,但是在大經濟環境下行情況下,有些本來不是過剩的產業,也變成銷售難了,或者是它的價格一直上不去,這樣就給企業帶來了很多的困難。
我們政府就要了解這些企業的情況,否則你不知道他有什么訴求,不知道他遇到什么困難。這些困難擺在我們面前,我們就要去面對,政府就要去做好各種的服務,做好各種的支持工作。比如說在融資難問題上,我們省、市政府也不斷地跟金融系統在溝通交流,我們要跟他們分析企業的情況,這個企業有沒有前景。還有政府要建一些基金,擔保基金、風險基金、各種轉借貸的基金,來幫助企業融資,來過渡融資,包括我們的過橋基金,也是為企業來服務。政府出面,金融系統比較放心。所以要形成政府、金融機構、企業這三家聯動的機制,這么一種氛圍,來解決融資的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要幫助一些僵尸企業或者確實經營不下去了、沒有發展前景的企業進行兼并重組,來救活這個企業,這也是我們政府必須牽頭要來做的,政府組織了一個工作班子,我們可以幫助他們理清他的債權債務,最后引導他們怎么兼并重組。還有一個我們要了解企業到底它的實際困難在哪里,問題在哪里,所以我們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擺脫困境。再一個政府盡可能地來減輕企業的負擔,來降低企業的成本,比如說有些費,稅我們管不了,稅是國家定的,但是有些費,能取消的取消,能減免的減免。另外比如說在用電方面,我們研究一些政策,在什么時段我們可以給他減免一些電費。類似這些的能夠降低企業成本的,我們出臺一些政策,幫助他減輕負擔。
在它的銷售方面,我們也要幫助他們來化解產能過剩的問題。一個是引導他們轉型升級,有些這個行業都不符合產業政策發展的方向,你還在硬撐著,那這種產能過剩永遠都存在著,所以要引導他們怎么能夠適時地轉型升級,適時地進行技改。比如有些是落后的設備,生產出來的產品肯定比別人成本要高,永遠都賺不了錢,如果你進行了技改,引進了最先進的設備,可能你就改變了現狀。所以我們政府就是要出臺一些政策,支持他們引進新的設備,支持他們研發,支持他們轉型升級,這樣來幫助企業擺脫目前的困境,幫助企業能夠發展得更好。這個就是我們“四進萬家”幫扶企業,我們的目的所在。只要政府跟企業聯手聯動起來,形成一個良性的互動,我們的產業,我們的經濟一定能夠得到更加健康,更好更快的發展。
中國網:感謝您接受我們采訪,謝謝!
(記者:齊凱 攝像:齊銳 后期:吳愛鳳 責編:宋若冰)
本欄目所有內容,包括注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中國網及/或相關權利人所有,未經中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單位、網站或個人不得變更、發行、播送、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或利用本欄目的局部或全部的內容或服務或在非中國網所屬的服務器上作鏡像,否則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單位、網站或個人,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國網",否則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