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iqa4a"><dl id="iqa4a"></dl></li>
  • 掌上世博:“互聯網+會展業”創新平臺

    時間:2016年2月29日
    簡介:掌上世博創新了世博傳播方式,實踐和豐富了“互聯網+”在大型會展和公共活動項目上的實踐與應用,打造了世博史上首個永不落幕的世博會——2015米蘭世博會,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數字化世博會博物館”,讓世博會的主題、文化、科技、理念和每一個精彩瞬間永遠留存。本期節目邀請掌上世博CEO于業軍先生,分享“互聯網+世博會”實踐經驗。[視頻下載] [訪談實錄] [返回視頻]

    視頻點播

    訪談實錄

    掌上世博:“互聯網+會展業”創新平臺

    ——專訪掌上世博CEO于業軍先生

     

    中國網:你好,歡迎收看“中國訪談 世界對話”,我是方悅。為了滿足國人足不出戶觀展世博會的愿望,2014年10月上海后世博研究中心唯一授權和委托于總(上海后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負責開發運營《掌上世博》項目。該項目創新了世博傳播方式,實踐和豐富了“互聯網+”在大型會展和公共活動項目上的實踐與應用,打造了世博史上首個永不落幕的世博會——2015米蘭世博會,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數字化世博會博物館”,讓世博會的主題、文化、科技、理念和每一個精彩瞬間永遠留存。今天我們特別邀請到掌上世博CEO于業軍先生,分享他的“互聯網+世博會”實踐經驗。歡迎您于先生。

    于業軍:主持人好!大家好!

    中國網:我們終于見到了您本人,因為我們對于世博會真是舉世矚目。說起世博會,它起源于中世紀的歐洲,可以說是當代文化、科技和產業成果的風向標。您看了世博會之后,心情一定也是特別激動的?

    于業軍:是的。一方面由于現在正在從事世博會互聯網上的傳播,當然在這之前,特別是2010年上海舉辦世博會的時候,我也親自去參觀了很多次,每次參觀完了都會感覺到收獲很多,也會感覺到對世界各國的文化科技和每一屆世博會的理念,也從中能夠學到一些東西,能夠應用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乃至人生思考方面。

    中國網:是的,我想剛才您提到的2010年上海世博會就是繼咱們國家2008年奧運會之后又一大盛宴。您作為新的上海市民來說,心中的感慨一定也是特別多。

    于業軍:對,提起來還記得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一些前前后后。似乎現在提起來,仿佛在昨天一樣。世博會作為中國爭取了這么多年,也是第一次在中國舉辦,可以說整個中國為之沸騰,整個中國政府也是傾盡全力去打造了這樣一屆在世界上創造了幾個第一的世博會。

    一是參觀人數,首次突破了7300萬左右。二是2010年世博會的主題理念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直到今天這種理念還在激勵著整個國家、社會按照這個方向發展。當然,這一屆世博會也為中國特別是主辦地上海整個從城市面貌、百姓文明、企業發展和后續的一些文化方面的理念,因為我生活在上海,我覺得上海由于這一屆世博會確實對它的整個城市發展、人文理念起到了巨大的推進作用。

    中國網:變化非常大。

    于業軍:對。今天我們很多工作和生活也有很多受這一屆世博會的影響。

    中國網:在您親身感受到了這種變化,從上海本身的文化和經濟方面的建設,乃至國民生活來講,世博會帶來的改變都有哪些?

    于業軍:有幾個方面。一是要舉辦世博會,整個上海城市面貌為之一新。把原來一些不規范或者說不夠漂亮、不夠大氣的包括道路、包括方方面面有一個非常大的提升。

    二是從上海在世界上的名片的傳播,借助這次機會,可以說讓上海在世界上得到了巨大的宣傳,所以,提起上海就會想到2010年世博會。

    三是從整個城市的文化文明角度來講,我認為也獲得了很大的提升。2010年上海代表中國展示給世界,作為這一屆世博會的舉辦地上海市民就首先必須要提高自己的文明素養和文化,因為這個時候的上海市民不是代表上海,而是代表中國。所以,至今這種精神和理念也對今天整個上海的城市文明和百姓素質的提高,還在起著很大的推動作用。

    四是世博會每一屆5年,雖然最火熱的展示半年,但它后面四年半作為每一屆世博會的“后世博”經濟時代,它展示出來世界各國的先進的技術、理念和文化,特別是世博會所表達出來的主題,對于后來整個上海從經濟、文化、社會、包括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其實也是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中國網:從我國建設的角度,也是希望不管是世博會、奧運會都成為一個契機窗口,后續有一個延展作用。所以,后來授權了我們公司掌上世博項目,這個項目是什么樣的項目?和世博有什么樣的關聯?

    于業軍:大家知道2015年世博會在意大利米蘭舉行,在萬里之外舉辦的世博會,對于中國的國民來說怎樣更多的參與、了解和分享這一屆世博會成為了問題。但互聯網在中國現在發展的如火如荼,既然國人不方便到意大利觀展世博會,那么能不能通過網絡的形式,把它全景O2O在互聯網上,讓國內的民眾可以足不出戶,隨時隨地通過電腦、通過手機去觀展呢?我想這是可行的。真是基于這種目的,所以在上海后世博研究中心的指導,在后博科技公司全體員工集體的策劃、打造、運營、宣傳的努力下,成功把這一屆世博會打造成了線下在意大利米蘭,線上就在“掌上世博”同步宣傳和展示的項目。

    這個項目從5月15號正式上線,到今天國內民眾通過我們掌上世博去了解米蘭世博會,已經達到將近1500萬人次。當然在這個平臺和項目中,我們也把歷史上已經發生過的世界最著名的世博會進行了回顧。包括2010年上海世博會,包括1915年世博會,1889年和1851年第一屆世博會也搬在了網上,目的是給愛好和喜歡世博會的廣大民眾更多和更全面了解整個世博歷史發展的延續。

    中國網:但我們現在看到的“掌上世博”平臺不僅僅是把世博會只做回顧的平臺,還包括了很多現在的內容,后世博會的內容在里面?

    于業軍:前面我提到世博會每一屆是五年,真正展示期是184天,后面的四年半是用來展示分享、學習完了以后最主要的落地。后四年半我們一般稱之為后世博經濟時代。每一屆世博會都有完整的主題。2015年米蘭世博會是以滋養地球,生命能源為主題,借助這個機會把各國最新的一些科技、發明和產品、一些理念、文化都拿出來向世界做一個展示。這么多好的理念、好的科技、好的文化展示以后就要求各國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去消化、吸收、應用和對接這樣一些表達出來的新的科技和未來的發展方向。我想作為線下世博會每次184天總要結束,但是作為線上的世博會“掌上世博”一定永不落幕。一方面方便給世博會期間沒有時間了解世博的人去在掌上世博上回看,也方便這里展示的一些企業、科技和產品,沒有時間研究的人,可以仔細的放錄像一樣的倒回來看。當然它更重要的是將世博會表現出來的這些先進的東西,通過掌上世博在隨后的歲月中,要與我們線下實體經濟和企業做對接服務。

    中國網:剛才您講的我們稍后會延展開來,更詳細的和大家分享清楚。因為很多人說世博會貌似是國家和很多企業的展示,和普通老百姓、不參展的企業似乎沒有關系,但實際上不是這樣的。

    于業軍:對,其實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

     

    中國網:它怎樣與我們發生了關系呢?

    于業軍:你想想一個國家能否跟上時代和世界的腳步意味著一個國家發展得好不好,國家發展得好不好就與企業和實體經濟有關,實體經濟發展得好不好,會不會與每個人都有關呢?

    中國網:是的,它牽扯到我們每個人的利益和未來的方向。我知道您最開始的時候也不是做互聯網方面的,我看您從事過六個行業,三次創業,之前都是互聯網之外的行業,您大概給我們講講您的經歷,怎樣讓您機緣巧合就和掌上世博項目平臺走在一起了。

    于業軍:說起來比較慚愧,我是1967年出生,今年將近49歲了,我是在48歲的時候一不小心一腳踏入了新時代的互聯網行業。在此之前,我畢業于華南理工大學,我是學無機非金屬材料的,過去我從事過六個行業,從事過科研、從事過旅游鞋工廠生產制造、從事過進出口、從事過電子設備、從事過信息化工程,從事過節能新能源和環保領域。

    中國網:您剛才講的這幾個領域和您現在做的這個項目恰巧還都有相應的關系呢。

    于業軍:對。其實我走過過去的道路的歷程來講,應該說也是跨界。因為跨一個行業不是同一種工作的延續也是比較有挑戰性的,這也是我從小的個性和特點,我比較喜歡折騰和挑戰,越難的事情對我來說越有興趣,做得太得心應手我自己就會改變一下。

    說起這次參與或者主導打造掌上世博平臺的項目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機緣。這個項目是偶然的機會,我隨朋友到上海世博局談別的事情,在這期間我碰到了原上海世博局的副局長黃耀誠,現在是上海后世博研究中心的常務副理事長。當時他就提出,米蘭世博會要為了滿足國人足不出戶的參與和分享,希望能夠搬到互聯網上叫做“掌上世博”,可是我就問為什么還不動手呢,因為這個時候已經是2014年10月,離米蘭世博會正式開幕只有半年時間。當時黃局長講,談了不少老板,可是都被嚇跑了。我更感興趣了,為什么呢?他說有五個問題,每個問題提完,都打退堂鼓了。我說你說我聽聽吧。

    第一,米蘭世博會有147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在參加,包括整個世博園區每一天所有的資訊都要在互聯網上展示出來,這些資訊將如何獲得。

    第二,互聯網在中國雖然發展的如火如荼,但全新打造一個掌上世博到底需要多少預算,是幾百萬、幾千萬還是上億誰也說不清楚。

    第三,這個項目政府只能出一點點啟動資金,誰干誰出錢。

    第四,世博會在傳統一般人理解上可是只有半年,誰會冒這么大的風險去打造一個其實只有半年壽命的項目。

    第五,無論誰干,只許成功,不許失敗。成功雖然不好衡量,但失敗很好衡量,你不能干到半截子說這個事我不干了。

    我一聽這五個問題,的確是每個都能嚇死人,但它放到一起,我就特別感興趣了。所以,我當時就跟黃局長講,這事我想干。

    中國網:但這可不是一拍腦門就說我想干就能干得好的事啊。

    于業軍:這可能與我過去的經歷和跨行業有關。過去我進入每一個新的行業都是外行,我寧愿從最底層了解這個行業和企業運作的方方面面,在實踐中學習,學習中提升,然后一步步走向中層走向高管。也是因為這么多年給我鍛煉的這樣一種個性,我永遠不會被困難嚇倒,相反困難越大,越能激發我的激情。而且我相信我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意義,就是去解決一般人認為無法解決的困難,這是我的樂趣。我自己內心的確那個時候,一是沒有做過互聯網,二是這些東西當時我沒有答案,但我相信我一定能夠一個個都把它解決掉。事在人為。所以,我就愉快地接下了這件事情,第二天我就簽了合同,第三天我就辭掉了當時我在央企做高管的工作,全力以赴的進入了我的“掌上世博”項目的開發工作。

    中國網:等于掌上世博項目第一個運作的就是2015年米蘭世博會。

    于業軍:對。

    中國網:短短半年的時間,剛才我們提到的這五個問題是怎么解決的?

    于業軍:第一個問題,如何獲得這些資訊,我的確也是費了一點時間去想,自從我接下這個任務以后,就基本上沒有睡好覺,也可以說其實從2014年10月到今天,我基本上沒有星期六、星期天,沒有休假日,我會保證平均每天工作大概在15個小時左右。

    中國網:所以都說創業者是自己找罪受,您收獲了什么呢?

    于業軍:收獲了,一是看似不可解決的困難,經過自己的努力學習、思考和請教解決了,這是一種成就。

    中國網:是的,您的資訊的獲得,遠在那么遠的地方米蘭,我們是如何在國內把它事無巨細的全都反應出來,您是怎么做到的?

    于業軍:其實這個問題像窗戶紙一樣,最早有朋友給我出主意,說于總看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從國內聘請十幾位專業記者,把這些工作人員放到世博會住上半年。我說這個辦法的確行,可是一,這是什么費用,第二,就憑十個人能夠采訪完所有的資訊和信息嗎?第三,有些資訊和信息是未必能夠讓一般記者或者機構獲得的。很顯然這個辦法不可實施。后來我是怎么解決的呢?有一天我忽然腦門靈光一現,辦法出來了,我只是招聘了兩名外國語大學畢業的大學生,給他們安排了一個任務,尋找147個國家的米蘭世博會的國家官網和米蘭世博會組委會官網,你們把官網上所呈現的所有資訊給我重新的編輯,整理,就獲得了絕大部分資訊。

    另外,關注國內國外所有報道米蘭世博會的媒體網站,把凡是與米蘭世博會有關的資訊全部摘錄回來,然后我們再進行編輯、整理和加工。

    中國網:利用互聯網的優勢。

    于業軍:對,做互聯網就必須利用互聯網。這個問題說起來大家會以為很簡單,可是它就像窗戶紙一樣,捅不破的時候幾乎能夠憋死人。

    中國網:那么后面這幾個問題怎么解決的呢?

    于業軍:說起對這個項目的投資多少的問題,這個我基本上是有譜的。第一,我認為我能把它做起來,當時我就給自己設想了一個預算,我先用我的預算把它打造出來,然后我有信心能夠讓投資機構對這樣一個平臺感興趣,而的確是有投資集團現在投資我這個平臺了。這塊是我自己由信心而決定的。

    至于說世博會只有半年的問題怎么解決的呢?這個問題也困擾了我一段時間,但我一邊做一邊就在想。世博會其實不是半年,嚴格意義講它的展示期是半年,它每五年一屆,因此它的后四年半的工作,也就是將這一屆世博會的主題理念、科技和文化向社會現實、社會實體落地,將是一個主要的工作,也是這一屆世博會的目的。

    那么我就找到世博平臺的生存的最大意義。第一,宣傳和展示每一屆世博會。第二,要將這一屆世博會的東西與實體企業服務好、對接好,這才是關鍵的。在這個意義上我又仔細把世博兩個字進行了理解,世博兩個字,大部分都認為是世界博覽會,但把它顛倒一下也叫做博覽世界,那么就把世博從原來只是簡單展示世博會這樣一個項目應用,目前發展成為了一個專為中高端企業和人群服務的跨界融合的互聯網平臺。

    中國網:后面的問題呢?您覺得這幾個問題當中最難解決的是哪個問題?

    于業軍:應該說是除了這五個問題之外的第零號問題就是這一份膽量和挑戰。我敢做這件事情,而且我能做,這其實是所有問題里最大的問題,而不是那五個問題,那五個問題只是具體問題。所以很多問題關鍵是看對自己有沒有信心,你敢不敢做,敢做還要立即動手去做。其實做的過程中,所有的困難,你今天可以預見,也有很多是未來不可預見的,關鍵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保持這一份信念和信心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最關鍵所在。

    中國網:剛才您說到的信念確實是創業過程中非常需要的,現在掌上世博運行到目前為止的狀態是怎樣的?

    于業軍:這個平臺從5月15號上線到今天剛剛10個月時間,運行的還不錯。第一,要感謝掌上世博這個年輕的團隊。第二,特別感謝那些一直在支持、鼓勵和關注掌上世博平臺的廣大觀眾。目前整個平臺的內容板塊也在不斷豐富當中,當然盡管米蘭世博會展示期結束了,這個平臺里的各項內容我們仍然保持著每天的更新。另外一些板塊,除了世博會板塊之外,那些板塊實際上在10月底我們才真正上線的,因為前半年我們為了不分散觀眾對世博的熱情,所以只推出了世博會板塊的內容,后面的那些板塊內容推出以后也得到了廣大觀眾的喜愛,因為我們是把不同的領域,不同的興趣在這樣一個平臺上做了一個匯總和展示。

    整個平臺我們分為PC門戶官網、手機版官網、微博和微信公眾號,在2015年年底的時候,由騰訊大申網和交通大學互聯網數據分析中心聯合舉辦的上海市十大微信公眾號評比當中,有幸掌上世博被評為上海市Top10政務類優秀公眾號。

    中國網:真的是一件不錯的事情,這也說明我們做的事情得到了一個肯定。我注意到您的平臺跨界了不同的領域,比如會展業、藝術品、健康養生和商城等等。而且目前聽您介紹,也在不斷的拓展新的業務領域和方向。您這些方面的布局是如何考慮的?

    于業軍:談到這方面的布局,也是費了團隊的很多精力,當然起初的阻力也比較大。因為在外人看來,特別是用傳統互聯網的眼光來看,這是不應該這么做,也不能這么做。這塊我們是這么考量的:因為最早從世博會的板塊上,我們發現大量的民眾在關心世博會,而我們從后臺的數據當中去分析發現,能夠抽出很多時間精力不斷關心和關注世博會的人群是一些商務人士、政府機構和大專院校的人群,也就是說是一些中高端人群。我就在想,我如何借助這樣一個契機和機會,能夠更多的去為這樣的一個人群提供更多的服務呢?所以,后來我們定位掌上世博平臺服務的目標是為中高端企業和企業家中高端人群服務。圍繞這樣一個主線目標,我們現在設計了已經上線的四大板塊,第五個板塊會在今年年中前上線,就像您剛才說的,分別是世博會板塊、雙線會展板塊、世博商城板塊、藝術欣賞板塊和健康養生板塊。

    這幾個板塊從表面上看似乎是不太搭界的,但實際上它有著前后的邏輯順序關系和一些補充,相輔相成的關系。

    世博會板塊,線下世博會在米蘭,線上世博會就在掌上世博上,這是不是叫做雙線世博會。世博會本身一定也是一種展會,因此我在想,能否用這種模式為國內另外的一些大型高端展會同樣打造雙線呢?通過雙線世博會的實踐,我認為這是完全可行的。所以,就產生了雙線會展板塊,在這個板塊我也是希望能夠利用互聯網平臺,去將一些大型的高端的綜合性的展會打破時間距離和空間,同時呈現線下會展和線上會展雙線齊飛局面。

    世博商城板塊我也是在調研,與眾多會展行業人士交流以后發現。很多企業和參展商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人財物去參加世博會,它其實展示和宣傳自己的品牌形象是必要的,但這不是它的最終目的。如何能夠讓一次展會既能展示他們的形象和品牌,又能夠去幫助他們銷售他們的產品和服務呢?很顯然,傳統線下展會無法做到后面這一點。但是在互聯網上可以做到。因此,我在世博商城板塊就是為了那些代表中國參加世博會的中國企業和后來參與雙線會展的參展商企業,將他們的產品放在世博商城里,給他們去展示、推介和引流,消費者去購買他們的產品,幫助他們銷售。

    當然談到第四個板塊藝術鑒賞,這塊我記得我們習主席曾經說過,要用文化振興中華。當然,我們的平臺既然是服務于中高端人群,我想中高端人群應該,也有這種需求更多的關注中國的傳統文化與藝術,他們有這個需求。因此這個板塊里,我將中國傳統的國學和一些即將消失的民風民俗,將中國的書法字畫、陶瓷、收藏品在這個板塊里進行了大量的收集、羅列和呈現,希望為國人提供一個能夠學習、回顧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這樣一個舞臺。

    作為最后一個在五、六月份即將上線的健康養生板塊,也是為了這一批中高端人群服務的,因為這個階層的人實際上非常辛苦,他們需要有健康和養生這樣的一些需求。當然,這個板塊其實也是為了線下從事健康和養生的實體企業,我給他們做這種對接的宣傳和人群的推介與服務。

    所以,整個平臺從橫向上來講它是一個跨界融合的互聯網平臺方式,當然在縱向上,我們也有更深層次的考量。

     

    中國網:所以剛才您給我解釋之后我就理解了,因為最開始的時候我會想,作為互聯網的推廣方式,為什么不是專一化的,只發展一個點而是很分散的發展不同的方向和不同領域的點,剛才您的解釋讓我很明白了。

    其實剛才您講到雙線會展,應該說是一種創新的發展模式了。為什么說您要推廣這樣的方式?比如我說傳統的會展企業,是不是也可以做它呢?

    于業軍:一定意義上講,傳統會展企業自己本身也去打造一個類似像我們平臺上的雙線會展這樣的平臺不太容易。為什么呢?因為這里面要有幾個前提條件。

    第一,應該講要打造這樣一個目前全國可能是第一家的雙線會展互聯網平臺,我們的優勢在于:一是政府主導的互聯網平臺,因此有一定的公信力。二是我們在此之前成功打造出了雙線世博會,這是指雙線米蘭世博會,我們有這樣成功的實踐和經驗,以及觀眾基礎在。三是專門做互聯網平臺是互聯網行業,而線下一般做傳統會展的實體企業還是屬于傳統行業。你在原來還不具備新一代互聯網思維方式的話,你不可能一下子就從傳統思維轉換到互聯網思維。

    中國網:我換一種方法問,因為我們是做世博會相關企業的,是面臨全世界的企業,可能最重要的還是中國的企業。但中國現在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了,它不光做世博會,還有很多的展會,中國每一年差不多每個月,甚至每一天都有不同項目的展會。對于這些展會上,比如說門展也好,其他的展覽也好,都有很多企業參展,這些企業適合到我們的平臺上和我們進行合作嗎?

    于業軍:雙線會展我們希望能夠和線下傳統做高端的行業型、大型、綜合型的展會舉辦單位做合作,他們繼續按照原來的方式組織線下的這種展會。我們利用我們掌上世博平臺,再將線下這樣一次大型展會搬到互聯網上去,兩種展示方式。因為中國展會每年都舉辦每個城市也非常多,我們不可能把每個展會都做下來,所以,前提只能是挑選一些非常有代表性的,比較綜合型的,大型或者中高端型展會進行合作雙線會展的方式。

    中國網:現在“互聯網+”發展的非常迅速,滲透到各個行業當中去,在您看來,怎么理解“互聯網+”?

    于業軍:“互聯網+”從我個人的實踐認識角度來講,其實就在于“互聯網+”這三個字加一個符號。什么是互聯網,就是用互聯的方式組成網絡,而“+”是指你組成的這種網絡要為實體行業結合,要為他們去服務。所以,“互聯網+”是目前國內非常熱的詞,也有很多人神化了“互聯網+”,說“互聯網+”無所不能,能夠去顛覆和消滅很多傳統產業。我覺得是有些夸大其詞,不錯,由于互聯網技術和“互聯網+”的發展,一些效率低的或者說資源浪費比較大的,像現在經濟結構調整一樣,行行業業都有一些不應該再存在的公司退出舞臺,這是正常的,但也有很多企業會借機整合重構發展得更快。

    所以,我對“互聯網+”的另外一種解釋,我經常打比方,它就像男人和女人的夫妻關系一樣,互聯網的長處正好是線下實體的短處,而線下實體的優勢正好又是互聯網的短處。因此讓互聯網擁抱實體,讓實體擁抱“互聯網+”,這就是一個真正的優勢互補,揚長避短的融合過程,當然也必將帶來行行業業或者每一個企業新的發展創新方式。

    中國網:對的,每一次轉型升級都意味著我們要顛覆過去的某些思想和體系。對于發展我們的掌上世博來講,利用“互聯網+”的思路,您是怎樣做打算的,才能夠讓它持續的并且蓬勃的發展?

    于業軍:我想基本從兩個方面來打造我們整個平臺未來的發展。一是叫做橫向。前面談到過,已經上線了四個板塊,正在加第五個板塊,未來當然可能還有第六個板塊,這個我們稱之為橫向擴展。

    另一方面叫做縱向深度連接,為什么這么講呢?其實我這四個板塊,每一個板塊從未來的發展來講都可以成為一個單獨的事業部或者叫做子公司,從而將它真正的縱向發展,深耕細作。我們在深耕細作方面,我們還是把握著一個宗旨,我們就是打造互聯網平臺的,但是這個平臺的真正的作用和目的是為線下的一些中高端企業和人群服務的,這是我們的宗旨和目標。比如說,我們整個平臺作為一個互聯網平臺是有著宣傳和廣告的效能,當然我也有著產品和服務的推介銷售功能,也有為線下的一些企業或者服務機構去推薦消費者的功能。所有這些功能的實現,我們都是通過互聯網的互聯功能的,比如對企業的參展或者它的品牌宣傳,我們就是通過連接企業的官網,讓消費者和感興趣的觀眾可以全面去了解這家企業。比如我們在世博商城里對于企業產品的推薦,消費者也是只要點擊它的產品,就進入這個企業自己的電商,讓消費者直接與企業手拉手去提供服務。

    正是通過這些連接的方式,我們把它組成一種網絡,你試想,如果我們平臺經過一兩年的運作,可以和線下方方面面、行行業業的企業形成成千上萬的這種連接,其實這個時候我才能說這是一個真正成功的互聯網,而且這個互聯網是與線下的實體企業真正“血肉相連”,永遠密不可分,它就變成了一個真正的富有靈魂的互聯網,而且是一個真正有實際意義的互聯網。所以,“互聯網+”一般我們認為它是一個互聯網行業,但企業要完成+互聯網,企業+互聯網是將自己推向網絡,“互聯網+”是再度幫助企業形成正循環。+互聯網,”互聯網+”,再+互聯網,再“互聯網+”,它就是一種良性創新發展的模式。

    中國網:是這樣的。剛才您講的這些在我們現在推廣過程中,目前它的盈利方向怎樣?盈利狀態怎樣?我想這也是很多企業和個人比較關注的一個地方。

    于業軍:說到這一點,我們自己關注的程度比外界更多一些。但是我們是這樣打算的,其實整個“掌上世博”的平臺從2014年10月開發策劃,到2015年策劃技術的開發、內容制作、推廣宣傳,2015年我們定義為產品打造年。2016年我們定義為三個方向齊步走。一是繼續提升掌上世博的品牌度和宣傳度;二是進一步提升和優化它的產品的內容和展示方式;三是開始與線下實體企業進行面對面的深度的連接和服務。今年我們平臺仍然定義為投入年,今年不是想到如何掙錢,而是不想去掙錢,因為我們想把這個平臺打造成一個目前在國內來說,比較高端的,在諸多方面有重大突破的,觀眾比較喜聞樂見的,企業從中受到了很大的服務和幫助的這樣一個平臺和產品。跨過這個階段之后,我們仔細去落實落地,看看這個平臺從哪些地方實現盈利。當然在這之前,其實我為什么前面會有四五個板塊存在,其實每個板塊都是一種盈利模式在里面。只是在目前來講,我們想打造好產品和服務,有了好的產品和好的服務,我想這個平臺未來的盈利應該不再話下。

    中國網:現在也是眾多各個行業的領頭者或者行業翹楚在和我們不斷碰撞的過程,也是掌上世博越來越有凝聚力的過程。您在發展過程中,對于其他的想要和您合作的合作伙伴來說,您有什么話可以和他們分享?今天您來我們這里一定有很多話想和大家說,大家一起合作做同樣的事情,做一個事業。

    于業軍:通過我個人一年半打造掌上世博互聯網平臺的感悟,最后我想和廣大觀眾分享一下。

    一是“互聯網+”標志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就像很多媒體講的,其實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關鍵是對誰而言,如果你繼續固守傳統,固步自封,抱著過去的一些所謂成功經驗,堅決不改變它,也許對于這些人來說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但是對于敢突破傳統,使用新的思維,能夠站在未來看現在的人,勇于創業,勇于創新的人來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

    互聯網真正的好處在于,除了它的技術越來越成熟,應用越來越廣泛,其實在互聯網上,互聯網是沒有邊界的。互聯網可以給人創造一種公正、自由、分享、合作、共贏的自由空間。互聯網的另一個最偉大的生命力,就是在于分享和合作。因此,我也希望將來各行各業不管是我的同行,還是傳統實體企業都能夠與“掌上世博”進行線上、線下的合作,這其實也是一種新的創新發展模式——雙線驅動。只有這樣,大家在保留原來自己長處的基礎上,把自己的短處用另一半(互聯網)補掉,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時代。

    中國網:是的。我想問問您的個人夢想和目標是什么?

    于業軍:我個人的夢想,首先是把掌上世博能夠打造的越來越好。其實,掌上世博,我從來沒有做過互聯網,我真正對這個平臺的策劃、構想和戰略,我是來自于兩個師傅。第一個師傅,其實自然界有一個非常厲害的天生的互聯網高手——蜘蛛。蜘蛛出生以后就開始織網,一層一層不斷擴大,等到它做到很大的時候,它就可以在那里曬著太陽收獲了。因此,我的第一個目標是將掌上世博打造成像蜘蛛網一樣,一層層、一圈圈,與實體企業、與合作伙伴、與同行進行連接,連接的越大,對我們雙方都越有利。

    第二個,我也想通過互聯網去再造一種新的互聯網上的另一種事業。掌上世博平臺的板塊組成,我內心在打造的時候,我是按照打造一個互聯網上的上海市來打造的,我叫做掌上上海。我的世博會板塊相當于上海的世博園區,我的雙線會展相當于上海虹橋的國家會展中心,我的世博商城相當于上海的浦東國金大廈這種高端shopping mall,我的藝術鑒賞板塊相當于上海的一些大學和文化藝術宮,而我的健康養生板塊就相當于線下的三甲綜合養生醫院。實際上我是按照這個思路來打造的。

    當然隨著這個平臺未來不斷的發展擴充,并且把一些實體企業互聯在里面以后,作為一個城市功能,其中的七通一平和公共配套我全部打造好了,實體企業也都互聯在里面了,我們的觀眾經常會在我的平臺里尋找與他們的工作、生活,與他們的精神、文化、健康有關的這種服務。這就是我內心中希望將來能夠不斷的擴大,最終實現我心目要打造一個“掌上中國”的夢想,讓中國也借助互聯網再次與世界擁抱,讓中國走進世界。

    中國網:打造一個大型的行業航母。在這里非常感謝您做客我們的節目,和我們大家進行分享,我想每個人心目中都有分享,您不管是幾次創業,現在應該是第四次創業了,但我想您的每一次創業,每一次騰飛,都是心中夢想不斷的激情的涌現,也希望您帶領著掌上世博團隊,真正打造出屬于中國的一張名片,中國的世博航母。

    于業軍:謝謝主持人。

    中國網:再次感謝您做客我們的節目,也感謝各位觀眾的收看。中國訪談,世界對話,讓我們下期節目再會。

    (結束)

    網友互動

    0
    用戶名
    密碼

    欄目組聯系方式:

    訪談熱線:
    010-8882 8219  010-6235 4008
    E-mail:
    duomeiti@china.org.cn
    版權聲明:

    本欄目所有內容,包括注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中國網及/或相關權利人所有,未經中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單位、網站或個人不得變更、發行、播送、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或利用本欄目的局部或全部的內容或服務或在非中國網所屬的服務器上作鏡像,否則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單位、網站或個人,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國網",否則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